2011年9月18日 星期日

DBA - or "doing business as/ Non Profit

Registering a DBA - or "doing business as" - allows a company to do business under a different name. With a DBA, a company can open bank accounts, accept payments and advertise using the business name rather than the corporate name. Not only are DBAs a crucial step in building name recognition for your business, they can also provide major cost-savings for companies that plan to open more than one kind of business. Instead of creating a separate corporate entity for each business, companies can maintain their original structure and distinguish among their businesses with DBAs. Pursuing a DBA online provides even more savings by avoiding the time and money associated with hiring an attorney. ------------------------------------- Non-Profit Business Formation If you have a cause you would like to support, you may want to consider forming a non-profit corporation. Non-profit 501(c)(3) corporations are eligible for federal income tax exemptions, public and private grants, and individual donors to these non-profits can claim tax deductions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In addition, non-profit corporations can offer employee benefits that are unavailable to unincorporated organizations. Non-profits are also great ways to ensure that your work on behalf of a cause or community will continue past the point that you are able to individually contribute, even beyond your lifetime. Establishing a non-profit is never easy, but by doing the work online you can save time and money by cutting out attorney's fees and doing away with lengthy lawyer consultations.

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以色列雕零, 复兴的四部曲

现在,主耶稣所说「无花果树发嫩长叶」的预言,事实上是关系到整个以色列复兴的四部曲。 以色列枯干亡国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雕零的四部曲—— a)「圣殿」一块石头不留在一块石头上, b)「圣城」被攻陷被践踏, c)以色列人被漂流到全世界的各地, d)大约主后一百三十五年以后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论到以色列要复兴又是四部曲: a)1948年以色列复国了, b)从1948到1991年间,以色列人陆陆续续回到故乡, c)1967年耶路撒冷回到他们的怀抱, d)圣殿要重建起来。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周金海牧师的《灵恩再思:回顾与展望

周金海牧师在“爱修园20周年特会”里分享的《灵恩再思——回顾与展望》中第二篇里的一段话,时间2007年9月16日。 周牧师被圣灵充满42年,在这42年里他参加的聚会绝大多数是圣灵充满的聚会。周牧师原在香港、后台湾、现在美国,他在四十二年里接触了一定数量的圣灵充满教会,对灵恩问题有他自己的看见和想法,他在《灵恩再思:回顾与展望》里的分享我感到对我有一定的启发,所以现在我把它们发在我博客和博客圈里想与各位基督徒分享。 在这些讲话中其中下面的一段话特别引起我的注意,这段话是在一天凌晨上帝向周牧师说的,不管你信不信是真的,但我觉得这段话有学习和参考的价值,我是在2007年11月通过网络听周牧师的《灵恩再思:回顾与展望》,到现在二个多月了,在这在二个多月里我多次思想起这段话,我觉得很有学习价值,现在发上这段文字并且附上我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与大家交流(文章里红色文字是我写的部分)。 下面就是周牧师听见的上帝对他说的一段话,是上帝给灵恩派、福音派、神的仆人、爱主有追求的基督徒说的话语。 ●对灵恩派说的(应该包括五旬节派): 不要只注重外显的圣灵,更要注重内住的圣灵。(这句话对我很有启发,使我对一些圣灵困惑茅塞顿开。 我想这就是为何有的基督徒很有圣灵给与的外面恩赐,但他们的行为并没有怎样改变,圣灵对他们内在生命改造似乎很不明显。 就象哥林多教会恩赐很大,但内在生命并没有跟着外面的恩赐一齐同步成长。 原来圣灵还分外显的圣灵和内住的圣灵?有的基督徒得到圣灵可能更多得到的是外显的圣灵。) 不要只强调圣灵,也要强调《圣经》,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要去做。 (这个问题我看也不是所有灵恩教会都是这样的,确实对灵恩信徒来说这个问题容易犯些, 从整体上看灵恩信徒可以在《圣经》上再加强些功夫。 若有信徒得着了圣灵就不要《圣经》了,那这样的圣灵就令人怀疑了,圣灵是神自己的灵,他来了必要我们爱慕神自己写成的《圣经》。) 不要高举恩赐,更要高举赐恩的主。(是啊,要注意哦,不要主次颠倒了) 不要高举器皿,更要高举使用器皿的主。(这个错灵恩派和福音派都会犯) 不要高举神的仆人过于高举使用差遣仆人的神。(这个错灵恩派和福音派都会犯) ●对于福音派说的(还应该包括基要派): 不要只强调圣经,也要强调圣灵。(如果有灵恩派信徒认为福音派里没有圣灵, 这我也是不能认同的,首先福音派信徒承认耶稣为主是圣灵的工作,福音派里也有医病赶鬼的事,也有神迹出现, 各个福音派教会也是不一样的,但总体上我也是觉得福音派对于圣灵重视程度还是很不够的,好多信徒对圣灵非常忽视。 不过有的福音派教会也已经受了灵恩运动影响,聚会带有灵恩色彩的,我感到有的福音派信徒似乎反而越来越远离圣灵了。) 不要只追求知识,也要追求认识基督。 (许多福音派信徒以为认识基督就只是通过《圣经》经文认识的,在通过圣灵认识基督这一方面上做得很少。) 不要拒绝、排斥灵恩派,而要去接近、了解灵恩派。这样才能取长舍短,学习彼此相爱,彼此帮补。 (虽然灵恩派和福音派有渐渐合一的趋势,但现在灵恩派和福音派双方互相吵架、互相排斥现象我感到还是不少。 当一方不满意另一方时都难免只抓住对方的缺点和弱点,都抓住对方的辫子不放, 其实双方放宽心来多思想、思想对方的长处时就不会这样了, 灵恩派和福音派都各有所长,虽然双方走的路不大一样其实也都是为了更好认识神。 这句话很提醒我,我也在反省自己。对于灵恩派和福音派的吵来吵去我想主感到很伤心吧?) ●对于工人和工作(神的仆人)说的: 不要高举器皿,更要高举使用器皿的主。 不要高举神的仆人过于高举使用差遣仆人的神。 不要高举事工,乃要高举做工的主。 ●对于爱主有追求的弟兄姐妹说的: 不要只追求恩赐,更要追求赐恩的主。(是啊,恩赐只是恩赐的主工作的一个部分,恩赐是小于赐恩的主的, 赐恩的主的世界要大大广于恩赐,我们只有得着恩赐的主才是得着全部) 不要只注重恩赐的彰显,更要注重基督生命的流露,这是更要认识基督,认识基督就是得着基督, 得着基督就是拥有基督,拥有基督就是拥有一切。 (基督生命的流露比恩赐的彰显更重要,一方面只有基督生命的流露才能够真正引得别人的尊重, 另一方面我们离世归天带到天上去的是我们的品格和我们在世为主做工作的成绩,仅仅恩赐的彰显是可怜的。 如果我们只有恩赐的彰显,但在行为上很败坏基督的名声,将来基督也要跟我们算帐的,也是不认我们的工作的。 当然我们最佳状态应该是既有恩赐的彰显,又有基督生命的流露。) ------------------------ Henry Walker Robinson and Martha Wing Robonson(1874-1936) Zion, il 60099 ------------------------------------------------------ 爱修园在海外其它华人圈大举入侵中国。 郭美江与梁琼月她们二人,无论是背景 (从台湾去美国的离婚妇人,这种背景也和许多新纪元运动的积极分子很像, 因为她们都“需要内在医治”,所以非常容易接受“巫医”) 或所“教导”的东西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我实在不想再浪费时间再做重复的批判。 ---------------------------------------------------------- “江秀琴牧师”的讲道以及灵恩派等问题。我就试图用图书馆里的口吻讲论一下我的看法,谨供参考。 我在上篇讲道中谈到:“哈兰神学”的主要特征是把人的意思和神的意思混合,将吾珥的文化和迦南的文化各取一半,结果吾珥的人看着也高兴,迦南的人也可能很受用。若要人投票,若不是神的道照亮我们,多数人都会选择哈兰而不是迦南——因为那里“更有人情味”、“更亲切”、“更调动人的积极性、参与感”;“不像迦南那么激进”、那么boring……这也是我对江女士和灵恩派的看法。 我的邮箱里放着一篇江秀琴女士《除去法利赛人的灵》的讲道。 这篇讲道有点儿“光明的天使”的印象。江女士引的经文是路18:9-14,就是法利赛人和税吏在殿中祷告的故事。 我说过,哈兰神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把人的意思和神的意思结合起来。 首先我们就看见,“法利赛人的灵”这个概念就是这样。 圣经从来没有使用这种概念,原文乃是“法利赛人的酵”,从未说“法利赛人的灵”(太16:6、16:11-12、可8:15、路12:1)。 也许我们很多时候不明白为何圣经对增删圣言一字的行为提出那样严厉的告诫(启22:18-19),今天藉着江女士的作法我们就可以学到一些功课。 圣经有圣灵和邪灵之分(99%是说神的灵,剩下的就是讲邪灵了),法利赛人不过也是罪人,并非魔鬼。 耶稣多次严厉地批判他们,并非因为他们就是邪灵本身,或者是邪灵的源头,而是说他们也是撒旦权势之下的罪人。 耶稣对法利赛人的批评仍然包含着爱,就是呼唤他们悔改。 但如果我们把法利赛人视为灵的本体,就会放弃他们也能被救赎的盼望,甚至将之视为魔鬼。 与此相关,我们就会相应地提出“江秀琴的灵”这样“正面”的概念,与之相对。 但事实上,若没有基督,“江秀琴的灵”与“法利赛人的灵”并无差别。 更根本的真理是,我们不过是泥土,神是个灵。邪灵乃是堕落的天使。 事实上,当江女士提出“法利赛人的灵”这个“阶级分析”和论断的概念的时候,她自己已经中了“法利赛人的酵”。 这位“带领过复兴的神的仆人”——若非基督自己带领,谁敢说自己是带领过复兴的神的仆人? 保罗第二次西行,步步都是神的带领和道的指引—— 若以为自己“不像那个法利赛人”,正如法利赛人说“我不像这个税吏”一样,正是地地道道的法利赛人了。 此外,江女士和她的同道们常常喜欢做这样的见证: “神说:‘你在你里面熬得那么痛苦,你心里想要什么,就诚实地来跟阿爸父讲嘛。’ 神光照她说:‘你这个就叫宗教的灵’。”“ 神说:‘你觉得你先生在吩咐我,其实在你的心思意念里面,你常常在限制我应该爱什么样的人’。 ”“神就跟她说:‘你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爱我,这是你的需要。 因为你没有这样尽心尽力地爱我,你活不下去,你的心没有办法满足。 你这样爱我,你爱我一分、你爱我五分、你爱我十分,并不能加添我什么, 但是,这是对你有益的,而我把爱神的渴慕放在你的里面,这是我对你的恩惠,是我对你的怜悯。 你爱我几分对你很重要,你爱我一分或者爱我十分,对你会有很大的差别’。”“ 神就又对她说:‘这是你愿意的啊,我感动你三点起来为他祷告,你也可以不起来啊,我并没有强迫你啊! 你愿意起来为他祷告,那你就尽心尽力地做你能做的这部份。你要敬畏神,就不要限定神。 不要觉得:神啊!那我干嘛这么辛苦为他祷告!你看他一点都不在乎啊!他在那看棒球,对我所做的都不感动。 你就只做你所做的这部份,不要限定神,后来变得怀疑神,觉得为什么神对我们两个这么不一样’。”…… 特别不可思议的是这段:“神都马上告诉我们说:‘你要用很低微的态度,很感恩地去服事这一群优秀的人’。” 耶稣明说,除了神以外,没有谁是“优秀”(原文为“良善”)——谁这样狂妄,连神都敬仰其优秀了呢? 在圣经中,“神说”是非常严格的,如果“神说”这样丰富,这些“神说”就应该而且必须全部重新编辑整理出来,出一本《圣经续集》了。 然而这本《圣经续集》根本不是“神说”,只能是《江女士重要讲话》或《某灵恩者文集》而已。 不过经上又说,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将被咒诅。好像“江牧师“很推崇《地狱雄兵正前进》一书, 耶稣基督继续向某位“先知”宣讲“启示录”;仿佛不把启示录下季写完,不足于顺利被诅咒一般。 江女士和她的神学也常常做这样的见证:“聚会到最后一天时,他居然会站不起来,神的同在又大又重地压在他身上…… 于是,圣灵就一直浇灌他,到后来,神的同在大到他都没有办法动,没有办法起来”。 经上记得很清楚,耶稣吩咐罪人“起来”,于是我们就起来了。 “圣灵”压的人起不来,或者“向后倒下”,或者满地打滚、口吐白沫,在圣经上清清楚楚是被魔鬼附着了。 然而江女士怎样说呢?“是啊!这个就是神那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啊!使你会感到一个重量在你的身上……” 然而江女士是怎样知道这一点的呢?“极重无比”是这样解释的吗? 若按(林后4:17),那是“a far more exceeding and eternal weight of glory”之意——这样的“重量”,会把人压扁的呀。 关键是,那“重量”是形容“荣耀”的,根本不是在谈论质量或重量之类。 前不久我因指着提前2:12讲论“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辖管男人,只要沉静”等圣言, 就让一些人见猎心喜,让另一些人大为生气。不过我今天实在忍不住赞美主, “出于神的,必听神的话。你们不听,因为你们不是出于神”(约8:47)。 另外让人吃惊的就是江女士关于夫妻关系的教导。 “这一位姐妹说,想到这位良人的爱,就说:‘我现在不再在乎我枕边人到底听不听,他不听,神啊!我就对祢说就好了’。”这使我想起江秀琴女士在《认识真神》中的一个“异象”:“与神同在原文的意思是与耶稣同房”。多年前我听小敏低唱“我属良人”的时候,就回想起中世纪的一场异端运动,就是所谓的“神婚”灵修运动——这场与基督谈恋爱的单相思、移情或胡言乱语,用世俗的婚姻形式缩小了教会与基督的那个婚姻比喻。可参考St. John of Ruysbroeck(1293-1381) 之The Adornment of the Spiritual Marriage等作品,我看见了他们向“无性婚姻”、“属灵婚姻”上的刻意偏转,但仍无法改变他们改道而滥情的本色。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是教会与基督的关系被比喻为婚姻关系,而不是每个姐妹和耶稣具体宣布为婚姻关系——若是这样,弟兄这样歌唱岂不有同性恋之嫌?教会和基督的婚姻仅仅是比喻,只有到天上我们和神面对面了,才可能完全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这种解读和滥情是渎神的。第二、正因为如此,保罗说得非常清楚:“为这个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以弗所书5:31-32)。既然这是“极大的奥秘”,我们就不敢凭世俗的小学或个人的寂寞任性引用。而是要回到圣经的原则上去:“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申命记29:29)。如果隐秘的事是属于江女士和她的姐妹的,我们就要特别儆醒了。江女士对路加福音7:36-39,44-47的解读也非常有她们的特点:有罪的女人被赦免,乃是因为她活出来了,“行为表现出来了”。这一种观点将我们信仰的中心颠覆了——我们被赦免不是因为我们的行为,乃是因为耶稣在我们还做罪人的时候先为我们死了。不是我们行出来了所以被赦免,而是因为我们被赦免所以我们才可能行出来。关于这里面的真理,宗教改革之后围绕这段福音经文,基督教与天主教有过非常严厉的争锋,最后,新教选择了“唯独恩典”、“因信称义”这条道路。 江秀琴女士还发明了很多独特的名词,如“心灵的圣殿”。圣经说我们的身体是圣灵的殿。 那“心灵的圣殿”是什么呢?神说,人的里面没有良善,这人的心灵的圣殿也不过是罪恶的渊薮而已。江女士也重复一个让所有宗教感动的老话:“所有的宗教都是讲爱,根都是来自于神”。这不是真的。不仅如此,江女士和灵恩派的人特别强调“火热的敬拜”,仿佛人若不在圣殿里说点儿什么,扭来扭去,就不能显得人很属灵;仿佛恩典就不够充沛,基督就和我们没得显摆的人一样特感寂寞似的。然而这样的神学很难和路加福音10:38-42的故事协调起来。耶稣并不喜欢热火朝天的马大,反而称赞静静在脚前听道的马利亚。不过,这一切恰恰是江女士和灵恩派的人要消灭的。耶稣受难前曾吩咐教会,无论何时何地传福音,要纪念马利亚(马太福音26:13)。但是,江女士和灵恩派的人对整个教会坐在耶稣脚前已经忍无可忍了。他们要把大家驱赶起来,要大家“呼喊,拍掌,跳舞……” 也有朋友在网上转给我一本小册子,看来是从江女士们那里编辑整理出来的。 这本灵恩派的“武功秘籍”信口开河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他们首先宣称“教会由小组组成,也是小组的总和”。这话完全没有圣经根据。 而所谓“小组是新约的基石”,已经是胡说了。五旬节那天的教会就不是什么小组的总和。 在灵恩派的“细胞”里,根本没有神的道。他们一方面说小组就是教会,另一方面公开宣称小组不要查经; 同样奇怪的是,他们设有不讲道只跳舞和治病的“牧者”,这样的牧者用什么来牧养群羊呢?也没有圣礼。 只有“亲切的个人关系”及人的“彼此相爱”——不要“神先爱我们”,甚至连“尽心尽意爱主你的神”也不要了。 但若没有后面的根据,人彼此相爱必然是谎言;不仅根本做不到或无法坚持,而且将彼此相恨。 那里“亲切的个人关系”由于没有耶稣为主,就必然演变成个人迷信和人身依附,或者就是十足的精神错乱与虚伪。 而且那种人与人的彼此相爱,在人间任何社团中都没有什么区别。 最大的问题是,灵恩派的敬拜神学有一个严重的误区——敬拜不是神服侍我们,而是我们服侍神。 所以他们主张:“我们的基本的敬拜态度不是‘神,祝福我’, 乃是‘神,我来祝福你’”;“以敬拜能提供机会使圣灵的恩赐及圣灵的服侍彰显出来”——近些年我吃过很多神学的苍蝇, 但这一条是最骇人听闻的。 这完全超越了马大的反客为主,而且好像圣灵还要她帮助才能“附体”的装神闹鬼一般。 这是萨满教的变种。正是由于这种神学上的无知,灵恩派想尽一切办法,无论是传销学的,心理学的,来将教会活动搞得丰富多彩。 于是教会不是神来找我们,用祂的道和灵充满我们; 而成了基督徒向耶稣这位领导的“文艺汇演”。 到这里我不太肯定,他们到底是无知,还是存心欺骗。 如果我们稍微看一看他们的“赞美与敬拜的表现方式”,你会发现一种如此可笑的解经。 不过我们也应该悲哀——这样愚昧的神学竟然网罗了那么多人,这就真是末世的境况了。 一、欢呼。圣经根据:“我们满舌喜笑、满口欢呼”(诗篇126:2)。首先,圣经并没有规制这样的崇拜,何况江女士等人一直反对“律条”的。 其次,不知道什么缘故,引经者撇开了“满舌喜笑”,只留下了“欢呼”——按这样的释经逻辑,崇拜的时候要“喜笑”的; 然而若如此,那用手捶胸的“税吏”又是怎么回事呢? 二、歌颂;三、屈身下跪;四、低头;五、拍手;六、呼喊;七、举手;八、俯伏在地;九、抬头;十、跳舞……“ 圣经根据”大同小异。这是灵恩派的“新律法”,要求参加敬拜的人都如此行。 教会成了幼儿园。 但正如保罗对加拉太教会所说的:“你们既靠圣灵入门,如今还靠肉身成全吗?你们是这样的无知吗? 你们受苦如此之多,都是徒然的吗?难道果真是徒然的吗?”(加3:3-4) 更关键的是,整个敬拜活动没有神什么事儿,没有耶稣的位置,也没有耶稣的话。 他们把耶稣开除了,挤到观众席上——其实那里也是一群自我陶醉、“舌音”乱颤、群魔乱舞的人, 于是耶稣只能离开了,把“教会”完全留给这群“神人”。 在某种意义上,灵恩派将巴别塔事业完成了,他们根本不需要神,他们要自己登天。 教会被人全面夺权,“耶稣再度逃亡埃及”。马利亚被追杀,撒该重新爬到树上——但基督将回来,带着审判。 在内有惧怕、外有争战的日子里,我也在经历一些失败。 比如有一次,当面对一双邪恶的眼睛来挑战我的时候,我竟然没有直接告诉它,我从那里看见的只是谎言和刚硬。 我回避了,或者由于人的善良与不忍,或者由于我的软弱与圆滑。 我求神赦免我的失败,并用这样的教训祝福我前面的刚强和得胜。 求神让我们知道,魔鬼的工作从来不是全盘否定真理。魔鬼神学真正的特点永远是“岂是真说”和“不一定”。 因为只有这种“哈兰状态”才可以真正迷惑人。然而神的道从来没有“既是又非”的。 也求神坚固我们,不要用“从渴慕灵恩到仰望十架”这种左右讨好的姿态为真理作见证。 那些“讲道”和“手册”如此违背真理,任何力求和睦的努力都在不同程度地“卖主求荣”而已。 人若想求自己的荣耀,就只能随他拉死在哈兰了。 亚伯拉罕则追求和睦,随伙装假,那场失败也为我们今日做借鉴。于是神呼召我们继续往前走,不是我们自己可以,而是神应许我们,祂必与我们同在。也愿神鉴察我里面的爱。我在这座城市里一直被爱着,这是我根本不配的。由于同样的爱,我写下这篇短信,为要爱那些在主里爱我的弟兄和姐妹。因为神先爱了我们,赐给我们上好的福分。阿们! 任不寐2010年2月23日 ------------------------------ 唐牧师也常批评灵恩的错谬,对灵恩教会的印象就是,主要强调医病赶鬼,用医病之类的神迹吸引人信主,追求方言恩赐忽略讲台与解经,不强调基督徒的圣洁,分别为圣,放下世界。但是没去过这样的教会,还是很好奇,所以去看了灵恩派著名牧师叶光明的讲道,关于如何破除诅咒的一篇讲道,感觉邪邪的。今天又看到一篇从灵恩教会出来的基督徒的文章,更印证了以前的观点。 以下是引用部分: 最近正在读使徒行传,看到彼得为着主的道,被拘,但是却大大的喜乐。司提反为主殉道。我想和大家分享在灵恩派教会的经历。 刚信主的时候,我们是被一位信仰很纯正的传道人带领。 那时还没有求平安的感觉,当时信主,是因为上帝最公义,我们都被吸引。 一年半之后,去灵恩派神学院(美国江秀琴的那个)学习回来的牧师把灵恩派的那一套一股脑的给我们灌输。 慢慢我们被告之,一切的不顺利都是咒诅,有母腹的伤害,有祖上的咒诅,有话语的咒诅,等等。 我们开始赞美,说赞美神多少多少次,我们的事情都会成功。因为赞美会击败撒旦的诡计。 慢慢的我们就开始非常注意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只要有不顺利,就是咒诅。却从来不定睛在生命的更新上。 好像每件事情都和撒旦有关。连马桶堵了也要奉主的名来赶走鬼的诡计。请主亲自做功,修理。 音响设备坏了也是撒旦的诡计,也要奉主的名赶走撒旦的诡计。我们都是定睛在这些神神叨叨的事情上。一看见龙就口里念念有词的说:“奉主的责。。” 我现在看来像有精神病一样。孩子病了,也是祖上咒诅。我们每天疲于奔命的寻求所谓的平安。 说话非常小心,每天读经祷告,却不是为了亲近,是怕有咒诅。没事就赞美神,但是也是怕有魔鬼。 灵恩派的祷告包括穿属灵军装,这种穿法会让你们笑了,因为他们是真的念一遍就当做真的穿了。 跟穿衣服一样。没事就抹油祷告,橄榄油不能是一般的,要买从香港特会带回来的。才有功力。哈,像开光一样。 后来感谢主。我老公越发觉得不对劲。因为教会的淫乱的事情增多。关系都不正常。非常别扭。 但是后来发生一件事让我彻底醒悟过来。一直都怕孩子生病的我,天天祷告,读经,避免孩子生病。 但是就在圣诞节前一天,孩子居然得了肺炎,医生说要输液14天。那时孩子1岁。 我的心都碎了,而且扎针的时候碰上了个不负责的护士。扎了孩子4针。 孩子哭,我也哭,后来换了一个医院才扎好。我也去不了第二天的圣诞节教会活动了。我老公要去。因为他服侍赞美队。 回家以后,我把自己关起来,把所有的书都扔了,我把圣经也扔了,我疯了一样,我恨神。 我说:你为什么不要我去?你为什么不爱我?我每天祷告,读经,好好做人,但是孩子居然病得那么重? 你为什么不管?你为什么要咒诅我?我不活了。信主了。还是这样吗?“ 我还说了很多,我居然也打我自己。我恨神,也恨自己。当时因为信仰,我几乎死了。 从那天以后,我一直都赌气,不祷告,不读经。 直到孩子好了。没事了。但是我还是心理非常难受。我心理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咒诅那么多。 可是后来,我丈夫还是和我讨论,他说神应该不是这样的。耶稣为我们死了,那么残忍的酷刑,为什么呢? 他怎么会不祝福我们呢?他要是因为我们的行为咒诅我们,那我们早该死了。为什么还要拣选我们呢? 再加上教会里男女关系混乱,连牧师都很混乱。终于神感动我的丈夫,我们离开了那间教会。 离开后,我们也恨透了灵恩派的教导。那是撒旦的诡计,要我们恨神,但是神不是那样的。神真的是爱我们。 他真的为了我们死。我今天读了使徒行传,看到舍命的司提反,彼得, 我想灵恩派怎么解释他们呢?他们死了也是由于被咒诅吗? 灵恩派的教导太可怕了。我们一定要警醒。要远离。要杜绝。

"方言" Glossa

「何謂說方言?」-聖經當中的「說方言」事件不一,但主要可發現三類: (一) 講說天使的語言 (有人說是靈語,或照原文稱為舌語,這類只有當事人可能明白,而旁人聽不懂,通常也不會翻譯出來)。 例如:先知受感說方言、掃羅說方言…。這只是暫時性的靈恩現象。 從事實記載的觀察,它不算是一種能力常駐的屬靈的恩賜,而且時間點一過,便消失無蹤。不再有作用。 〈舊約》聖經明顯見到的是這一類。 他們在說甚麼? (God know!),若有先知性的信息(或預言), 除非他個人知道要如何解譯,或有另人受 神恩感,為他翻譯。 否則,旁人無須理會,也沒有必要追根究柢。 (二) 任何受造物都有可能被神感動說方言 在其中最特別的是,巴蘭的驢子也有一時被天使感動開口說方言之實 - 而且竟是牠主人能夠聽懂的方言。(民22:27~30) 可見被 神感動時,「說方言」這等事,在任何受造物身上都有可能發生(甚至連石頭都有可能,路19:40)。 (三)講說別國別民的語言 (這是講說地方上或不同民族的語言) - 通常講者即是譯者,或者必須伴隨翻譯者而為。 論這一點,使徒保羅很堅持。 林前14:2告訴我們:「那說方言的,原不是對人說,乃是對神說,因為沒有人聽出來。然而,他在心靈裏卻是講說各樣的奧秘。」 「說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講道的,乃是造就教會」(林前14:4) 林前14:14 我若用方言禱告,是我的靈禱告,但我的悟性沒有果效。 林前14:15 這卻怎麼樣呢﹖我要用靈禱告,也要用悟性禱告;我要用靈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 林前14:16 不然,你用靈祝謝,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既然不明白你的話,怎能在你感謝的時候說阿們呢﹖ 林前14:17 你感謝的固然是好,無奈不能造就別人。 林前14:18 我感謝神,我說方言比你們眾人還多。 林前14:19 但在教會中,寧可用悟性說五句教導人的話,強如說萬句方言。 林前14:22:「這樣看來,說方言不是為信的人作證據,乃是為不信的人;作先知講道不是為不信的人作證據,乃是為信的人。」 弟兄們,這卻怎麼樣呢﹖你們聚會的時候,各人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來的話,凡事都當造就人。 若有說方言的,只好兩個人,至多三個人,且要輪流著說,也要一個人翻出來。 若沒有人翻,就當在會中閉口,只對自己和神說就是了。 至於作先知講道的,只好兩個人或是三個人,其餘的就當慎思明辨。若旁邊坐著的得了啟示,那先說話的就當閉口不言。因為你們都可以一個一個的作先知講道,叫眾人學道理,叫眾人得勸勉。 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 因為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 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像在聖徒的眾教會一樣,因為不准他們說話。他們總要順服,正如律法所說的。 他們若要學什麼,可以在家裡問自己的丈夫,因為婦女在會中說話原是可恥的。神的道理豈是從你們出來嗎﹖豈是單臨到你們嗎﹖ 若有人以為自己是先知,或是屬靈的,就該知道,我所寫給你們的是主的命令。 若有不知道的,就由他不知道吧! 所以我弟兄們,你們要切慕作先知講道,也不要禁止說方言。凡事都要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 有一次葛理翰(Billy, Graham)牧师受邀到美国神召会总会,在密苏里州春田市的总部去讲道。 但因为他有事耽误了一年以后,才正式拜访美国神召会的总部,当天在总部的大礼堂挤满了人, 座无虚席,而总会的各级负责同工也卯足全力要招待这一位贵宾。 因著那天致谢词及节目丰富,等到他上台讲道的时候,他只讲了一个大点,余下的讲词因着时间的关系就没办法再进行。 突然间有一位弟兄从座位上站起来开始说方言,当时葛理翰牧师带著一付讶异的眼光瞪着这一位说方言的人, 几分钟以后却有另外一个人站起来,不断地把刚才弟兄说的方言翻译出来, 只见葛牧师的头渐渐低下去,而在台上的许多同工也着急起来,不知要如何是好。 最后那一位翻方言的人结束了,葛牧师表示他要上台再讲几句话,他上台以后说: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把第二及第三大点的信息分享出来,可是刚刚那一位弟兄所翻译的, 已经把我后面所要传讲的信息都说出来”。在这件事情的结束以后, 富勒神学院的副院长就找了神召会的学者担任,也聘请了几位神召会的教授到富勒教书。   "方言" 原文Glossa 按希腊文经文汇编和眩牐犖氏经文汇编所记,新约共用过50次, 英文圣经只有一个译法,就是译作"Tongue" (即"舌头" 或"话" 的意思), 但中文圣经有三种译法。   一、译作"方言" 共23 次如下:   (一)"信的人必有神迹随着他们,就是奉我的名赶鬼,说新'方言'。" (可16:17)   (二)"因听见他们说'方言',称赞神为大。" (徒10:46)   (三)"保罗按手在他们头上,圣灵降在他们身上,他们就说'方言',又说预言。" (徒19:6)   (四)~(五)"……又叫一人能说'方言',又叫一人能翻'方言'。" (林前12:10)   (六)"神在教会所设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师,其矗牐犖是行异能的,再次……说'方言' 的。" (林前11:28)   (七)"岂都是得恩赐医病的么?岂都是说'方言' 的么?岂都是翻方言的么?" (林前12:3)   (八)"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 (林前13:1)   (九)"……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 之能,终必停止……。" (林前13:8)   (十)"那说'方言' 的,原不是对人说,乃是对神说……" (林前14:2)   (十一)"说'方言' 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讲道的,乃是造就教会。" (林前14:4)   (十二)~(十三)"我愿意你们都说'方言',更愿意你们作先知讲道;因为说'方言' 的, 若不翻出来,使教会受造就,那作先知讲道的,就比他强了。" (林前14:5)   (十四)"弟兄们,我到你们那里去,若只说'方言',不用启示、或知识、或预言、或教训,给你们讲解,我与你们有什么益处呢?" (林前14:6)   (十五)"所以那说'方言' 的,就当求着能翻出来。" (林前14:13)   (十六)"我若用'方言' 祷告,是我的灵祷告;但我的悟性没有果效。" (林前14:18)   (十七)"我感谢神,我说'方言' 比你们众人还多。" (林前14:18)   (十八)"但在教会中,宁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强如说万句'方言'。" (林前14:19)   (十九)"这样看来,说'方言' 不是为信的人作证据,乃是为不信的人……" (林前14:22)   (二十)"所以全教会聚在一处的时候,若都说'方言',偶然有不通方言(注)的,或是不信的人进来,岂不说你们癫狂了么?" (林前14:23)   (二一)"……或有诗歌,或有教训,或有启示,或有'方言',或翻出来的话,凡事都当造就人。" (林前14:26)   (二二)"若有说'方言' 的,只好两个人至多三个人,且要轮流着说,也要一个人翻出来。" (林前14:27)   (二三)"所以我弟兄们,你们要切慕作先知讲道,也不要禁止说'方言'。" (林前14:39)   二、译作"舌头" 共15 次:   (一)"耶稣……就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 (可7:33)   (二)"他的耳朵就开了,'舌' 结也解了。" (可7:35)   (三)"撒迦利亚的口立时开了,'舌头' 舒展了,就说出话来。" (路1:64)   (四)"……可怜我罢,打发拉撒路来用指头蘸点水,凉凉我的'舌头' ……。" (路16:24)   (五)"又有'舌头' 如火焰显现出来……。" (徒2:3)   (六)"他们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他们用'舌头' 弄诡诈……。" (罗3:13)   (七)"你们也是如此,'舌头' 若不说容易明白的话,怎能知道所说的是什么呢?……。" (林前14:9)   (八)"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 ……。" (雅1:20)   (九)"这样'舌头' 在百体中,也是最小的,却能说大话,……。" (雅3:5)   (十)~(十一)"'舌头' 就是火,在我们百体中'舌头' 是个罪恶的世界……。" (雅3:6)   (十二)"惟独'舌头' 没有人能制服……" (雅3:8)   (十三)"人若爱生命,愿享美福,须要禁止'舌头' 不出恶言……。" (彼前3:10)   (十四)"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 上……。" (约壹3:18)   (十五)"……人因疼痛,就咬自己的'舌头'?" (启16:10)   三、译作"方" (指方言)共3 次:   (一)"……因你曾被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 (启5:9)   (二)"……是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 的,……。" (启7:9)   (三)"天使对我说,你必指着多民、多国、多'方'、多王,再说预言。" (启10:11) ----------------------------- 四种邪灵:谎言、巫术、算命、假冒伪善 -------------------------------- 什麼預言,比『基督論』的預言更大更重要? 明天下不下雨、來年台灣風調不調雨順不順、股市會上漲還是下跌、經濟會好還是不好、、、, 奇了!這些所謂「預言」一堆人拚命要去聽,可是最大的預言呢?傳講與看重的人,又有多少? 不要把重要當成次要! 不要把次要當成重要! 不要明明就是想著算命那一套,還假借上帝神聖名號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世俗思想! 基督論的預言,主要有兩個: 1. 基督第一次降臨 耶穌基督到成肉身,來到人間,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復活,拯救信祂的人。 2. 基督第二次降臨 基督來審判萬國萬民,審判一切死人活人。 基督第一次降臨的預言,已經應驗。 基督第二次降臨的預言,還沒應驗。 去看看全本聖經吧? 那些先知,是在講天下不下雨的預言比較多,還是講基督論的預言比較多? 聖經看重的是哪種預言? 是那種天下不下雨的預言,還是基督論的預言? 我們看重的又是哪種預言? 是那種天下不下雨的預言,還是基督論的預言? 當今所謂「先知」傳講的,又是什麼樣的所謂「預言」? 是那種天下不下雨的預言,還是基督論的預言? 不管是基督第一次降臨的預言,還是基督第二次降臨的預言, 有哪一個,在聖經完成之後,是每一位基督徒不能講的? 有哪一個,在聖經完成之後,是每一位基督徒必須透過異象、異夢、神秘經驗,才能講的? 有哪一個,是聖經沒清清楚楚、白紙黑字寫給全世界每一個基督徒看的? 這麼重要的預言,我們可將之看為重要? 結果,傳講耶穌基督信息,傳講聖經裡寫得清清楚楚預言的,大家覺得一點也不足為奇,這種查經、講道,沒多少人要聽; 可是,傳講一堆天下不下雨、台灣未來一年經濟好不好這類聖經根本連講都沒講的所謂「預言」, 卻吸引一大堆信徒,甚至場場爆滿,還一大堆牧師將這類「預言」當成真理, 動不動就用來教導信徒,告訴信徒台灣今年會如何、上帝對台灣命定是什麼。 弟兄姊妹們!醒醒吧?腦袋清醒起來吧? 別再去聽一堆所謂「先知」的所謂「預言」了! 認真讀經,認真聽好的解經講道吧? 真正的先知,是依據聖經上帝顯明的真理,好好將這些真理,針對這時代信徒的需求,忠實傳講出來,好好造就信徒的。 舊約先知,哪個不是這樣的呢? 聖經完成之後,哪還有什麼新啟示呢? 除了聖經,還有什麼啟示更大的、是所有人都必須聽從的? 上帝顯明的真理,大家不想聽; 上帝隱密的旨意,大家拚命講; 豈不怪哉? 絕對誠實的上帝,清清楚楚在聖經裡告訴你關於自己的一切自我介紹,你都沒興趣; 可是上帝隱密不講的東西,你卻拚命要去東挖西挖、道聽途說,還認為那就是正確的真實上帝的面貌。 這樣的人,是真正愛上帝的人嗎? 愛到的,是真正的上帝嗎? 願上帝幫助我們。 --------------- "許榮彰接受訪問時表示,當天與呂懇談3小時,他都稱呼她“呂‘總統’”, 他告訴呂雖一定會當上“總統”,但應“再忍耐4年,因明年蔡英文會當炮灰”, “這段時間應多做公益,讓形象改變”,“絕對不要脫黨參選,退一步海闊天空,耶穌要你當,誰也擋不了。" Source:呂秀蓮退選內幕:牧師勸"讓小英當炮灰" 話說這個長老教會的牧師也很有趣, 也學台灣民間信仰看浮字, 還真是新奇發現啊 ! "許榮彰會這樣說,是因為他有天禱告,問耶穌呂秀蓮會不會當總統, 接著翻開舊約聖經,剛好看到歷代志上第五篇,標題是呂便之後裔, 呂便是音譯的人名,聖經記載是雅各的長子, 許榮彰認為是上帝浮字,給他呂秀蓮當總統的答案。"

2011年9月12日 星期一

美國情報特工梅爾凱瑟汀

曾任美國情報特工的梅爾凱瑟汀(Haig Melkessetian)獲悉蓋達分子於2001年9月11日早上對紐約和華盛頓發動恐怖攻擊時, 他深感憤怒和扼腕,因為他原先的兩項調查,原本能遏阻這項攻擊。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 Mail)報導, 梅爾凱塞汀在先前兩年期間,曾參與中東地區的兩項調查行動,這兩項調查原本能遏阻911恐怖攻擊事件,但他的調查卻被上司駁斥為無用。  他查出劫機者將會從蓋達組織(al-Qaeda)轉帳至他們銀行帳戶的「哈瓦拉」(hawala)地下匯款手法, 以及他們將會使用的波斯灣辦公室確實地點。他也把能推翻塔利班(Taliban)和捕獲蓋達首腦 歐薩瑪.賓拉登(Osama bin Laden)的有效辦法呈報給上司,那就是收買絕大多數部族以及軍事支援。 這些辦法其後用來擊敗塔利班,但卻是在911災難發生以後。  與西方國家情治機構的其他基層特工相同,在上級的迂腐官僚未能採取行動後,梅爾凱瑟汀不得不打退堂鼓。 一位前聯邦調查局(FBI)反恐分析專家表示:「在2001年,你可以感覺到恐怖分子列車正迎面駛來。 但高層卻根本未聆聽第一線基層人員的回報,他們的看法遭到漠視。雖然梅爾凱瑟汀的案例凸顯出此問題,但一直未改正過來。」  49歲的梅爾凱瑟汀是黎巴嫩基督徒,為亞美尼亞後裔,於1984年歸化為美國公民。 他10日首度向每日郵報披露這些往事,但在隱密的反恐專家圈子內,他久為人敬重  熟識梅爾凱瑟汀的前美國國務院官員表示:「我們在電影中見到諸如詹姆士龐德(James Bond)和 傑森包恩(Jason Bourne)等角色,我們推想他們只是虛構人物,但當你遇見梅爾凱瑟汀後,就會領悟到他是劇中人物的真實版。」 梅爾凱瑟汀的態度源自他的成長過程。他說:「在中東地區身為一個基督徒並不好過。 恐怖分子起初以我們為目標,並持續不懈,直到在他們炸毀紐約為止。」 梅爾凱瑟汀17歲時與基督徒特種部隊一同參與黎巴嫩境內殘酷內戰,並於1980年代在一個秘密情報單位扮演要角, 那個情報單位查出什葉派極端分子管理的秘密監獄地點,當時有20多名西方國家人質被關押在那裡,包括英國記者麥卡錫(John McCarthy)在內。  1986年夏天,梅爾凱瑟汀和同僚籌劃出一項大膽軍事行動,原本能營救出遭扣人質並重創恐怖分子網絡。 但在華盛頓內鬥數個月後,這項計畫被否決。梅爾凱瑟汀表示:「他們過度重視規避風險。相同的弱點於911前一直困擾我們。」 梅爾凱瑟汀移居美國後,1990年代大部分時間任職美國國務院。亟思重返第一線的他,於1997年9月飛抵位於阿布達比的美軍基地,在當地待了4年。 表面上以語言學家身分配屬在美國空軍特別調查局(Air Force Office of Special Investigations, AFOSI)。 他任職的單位「246分遣隊」(Detachment 246),很快就變成整個美軍中央司令部(CENTCOM)內可運用情報的單一最多產消息來源。  1999年初某個早上,梅爾凱瑟汀出席當地所有美國情報主管的一項集會,與會者包括美國大使和中央情報局(CIA)分站負責人。 討論議題是來自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的直接提示。當時美方懷疑塔利班所掌控阿富汗的國營阿富汗航空公司(Ariana), 正協助蓋達組織運送毒品和武器,白宮希望迅速取得有關其運作的情報。在結束會議離開時, 梅爾凱瑟汀巧遇一名家族老友,他擔任航空代理商,可取得阿富汗航空的營運紀錄,而他投宿杜拜一家飯店。 數小時後,梅爾凱瑟汀和1名AFOSI官員就與他共進午餐。其後他邀請梅爾凱瑟汀至房間, 「交給我們合約、護照、銀行帳戶明細以及與他打交道的阿富汗航空其他相關人員的文件等影本。 我們回到基地後忙著掃描文件,並傳送到位於利雅德的聯合情報支援單位(JISE), 該單位負責評估來自AFOSI的報告,並傳送給其他美國情報機構。」 這些文件內含的部分姓名是遭通緝恐怖分子, 且阿富汗航空把他們喬裝成公司職員,載運他們進出阿富汗。梅爾凱瑟汀和同僚於翌日向中情局分站負責人做簡報。 結果非但未獲道賀,「他向我們咆哮說:誰授權你們展開秘密行動? 並威脅稱除非我們承諾不再與那名代理商接觸,否則就要把我們驅逐出境。」  對部分中情局人員而言,似乎捍衛他們的地盤,遠比搜集情報更重要。但美國空軍指示梅爾凱瑟汀和他的夥伴飛往巴黎, 再度會晤那名航空代理商。他們當晚在香榭麗舍大道(Champs Elysees)旁的辦公室內, 影印阿富汗航空的最新紀錄,取得在911前有關蓋達組織運作的無價資訊。數個月後,那名航空代理商返回波斯灣地區, 介紹梅爾凱瑟汀與一個阿富汗朋友認識,他是一名飛行員且是阿富汗反抗軍北方聯盟(Northern Alliance)領袖 馬樹德(Ahmed Shah Massoud)的密友,兩人同意保持聯繫。馬樹德後來提出利用錢財擊垮塔利班的構想, 並編纂一份阿富汗地圖,交代各地區軍閥的詳情以及收買他們的價碼。他們相信, 即使美軍未揮兵入侵,他們能藉由5000萬到1億美元推翻塔利班。他們把地圖交給那名飛行員,要他交給梅爾凱瑟汀。 兩人在杜拜會晤時,「那名飛行員打開地圖並說,如果我們能把現金交給那些軍閥,北方聯盟能在24小時內交出他們。 他還說,賓拉登和蓋達那些傢伙可能隔天就會落在我們手上。」  梅爾凱瑟汀與AFOSI同僚再度依規定把地圖拿給先前那位中情局分站負責人。 「他訓斥我們,並怒吼表示,禁止我們再度與那名飛行員進一步接觸。他說,這不符合美國利益。」1000911

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五角大楼撒谎

相關戰費可能達到5兆美元,相當於2005到2010年美國財政總赤字。 沉重的軍費拖垮美國,是不爭的事實。雖不能說911直接造成美國現今的經濟慘況,但的確加重危機。 全文網址: 盛極而衰 911開啟美失落10年 枪林弹雨,神兵天降,英雄救美,奇迹生还。 杰西卡·林奇这个名字在伊拉克战争后已经家喻户晓。本月24日,伊拉克战争传奇人物、 美国女兵杰西卡·林奇前往美国会作证,称自己的所谓英雄经历全部是由美国军方编造和操纵的。 新闻回放 林奇被俘后获救 2003年3月23日,伊拉克战争开始后的第三天,19岁的林奇所在的美军第507机修连车队在伊拉克纳西里耶附近迷路,遭到伊拉克军队的伏击,11名美军士兵被打死,包括林奇在内的6名美军士兵被俘。在遭遇伏击过程中,林奇乘坐的“悍马”军车当场倾覆,导致她脊柱两处骨折、神经受损,并且右胳膊、右脚及左腿都不同程度受到损伤。4月1日,美伊疯狂交火。美军特种部队乘直升机从天而降,从医院中救出林奇,随即便将其先后送至德国和美国救治。 大病痊愈后,林奇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西弗吉尼亚。这一段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人生经历,使她成为战争英雄。回国后,不仅不断有人邀请她演讲,还有电影人根据她的经历拍摄了《拯救女兵杰西卡·林奇》。 听证会上 指责五角大楼撒谎 本月24日,林奇在众议院监督和政府改革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说,她当时受伤昏迷,苏醒过来后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根本不知道美国国防部正在利用她拍摄一部虚假的英雄宣传纪录片。林奇在听证会上说:“这是不真实的。我直到现在还觉得非常困惑,他们为什么要选择撒谎,并试图将我宣传成一个伟大的英雄。问题是美国人民有能力自我断定哪些人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不需要夸大其词的虚假宣传。美国军方操纵拯救过程的做法是错误的,他们更不应该把拯救过程拍摄下来。他们利用我来象征某些东西。人们会为此编造自己也不会相信的故事,这样做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伤害。” 在谈到伊拉克伏击事件时,林奇称她只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而她的步枪在那时也意外地卡住了。她说:“我不愿接受虚假的荣誉。当时我没有开枪,一发子弹也没有发……我只是跪在地上祈祷。这就是我记忆中最后发生的事情。”而美国军方在宣传报道中说,林奇朝着敌人连开数枪,直到耗尽最后一发子弹。林奇因此一举成为伊拉克战争英雄,成为美军英雄主义的化身。 球星士兵 也被军方造为英雄 在当天举行的听证会上,美国会众议院监督和政府改革委员会还就军方掩盖帕特·迪尔曼死亡真相听取了证言。迪尔曼是美国著名的职业足球名星,在9·11恐怖袭击后放弃百万美元年薪参军入伍。在阿富汗战争期间,迪尔曼被美军士兵误击枪杀,但美国军方却说他是英勇阵亡。迪尔曼的哥哥凯文在听证会上说:“我和我的父母都是事后才知道真实情况的,我们认为美国军方利用阵亡士兵来煽起爱国热情,是对亡者很大的不尊重。在迪尔曼遭到美军士兵误杀后,军方几乎所有的领导人都参与了编造谎言,他们干预正常的调查工作,想方设法掩盖实情。军方总以为他们可以一手遮天,把整件事情掩盖了起来,他们担心这事传开后会影响招募新兵的工作。”

安妮葛培理Anne Graham Lotz

AnGeL Ministries Anne Graham Lotz is the second of the five children born to Billy and Ruth Graham. She was born, Anne Morrow Graham, in 1948 in Montreat, North Carolina. The Graham Family had settled near Ruth’s parents in Montreat in what remains today as the Graham Family Home, Little Piney Cove. 為何神會讓此等悲劇發生? 美國著名牧師葛培理的女兒安妮,被美國某電視台邀請上一早晨節目。 主持人單刀直入問「為何神會讓此等悲劇發生?」 她以神的睿智,道出一番見解︰ 我深信神跟我們一樣,為此事極度痛心。但美國人在這些年來, 將神從學校中趕走、將祂從政府內踢走、將祂從我們生活中剔走。 由於基督教長久相信三位一體的惡魔謊言,我相信那位獨一位格的耶和華神神只有默默地帶著永生的律法從我們的生活中無奈ㄉ淡出。 當初是我們自己叫耶和華神離開並另立假神耶穌,為甚麼現在又要問耶和華神到底在那裡?律法是耶穌傳的嗎? 為甚麼我們有權質問神,為何不保護美國人? 不如讓我們回顧美國這幾年的道德發展,好嗎? 某年,基督徒提出,學校內可免祈禱,因為學校應該宗教中立, 因為路加福音20章25節的耶穌說:這樣,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 所以學校無權要求學生祈禱。 我們說︰「無問題!」 某月,基督徒因為只要因信稱義就能得救,所以那些什麼「不可殺人、不可偷盜、要愛鄰舍」 的誡命落伍,不如 把它從學校中拿走。因為希伯來書7章18節說「先前的條例,因軟弱無益,所以廢掉了,」 我們說︰「無問題!」 某日,基督徒說︰「孩子的自尊心很脆弱,我們不應使用體罰。」 (說這話的人,他的孩子最終自殺身亡。) 我們說︰「無問題!」 某刻,基督徒說︰「時代變了,老師、校長不應責罰學生, 學生承受太大壓力了。神就是愛嘛。」 因怕惹怒家長,引起傳媒報導, 學校不敢處罰學生。 我們說︰「無問題!」 又有基督徒說︰「孩子有人權,他們有權接受墮胎手術,更沒有責任通知父母。 因為腓立比書3章8節說: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 所以為主而丟棄孩子,讓孩子提早蒙主寵召而避開罪惡誘惑才是美善的。」 我們說︰「無問題!」 基督徒說︰「與其閃閃縮縮,不如主動教孩子如何使用安全套。 反正孩子都是好奇嘛,婚前性行為,沒甚麼大不了! 羅馬書8章28節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來,跟我一起說阿門哦。」 我們說︰「無問題!」 基督徒說︰「工作跟私人生活應分開,只要那總統能搞好經濟, 我們幹嗎要管人家的私生活?! 人人都有私隱嘛!哥林多前書8章12節說:你們這樣得罪弟兄們,傷了他們軟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我們不要得罪基督!」 我們說︰「無問題!」 基督徒說︰「瀏覽色情網站是個人自由,即使是兒童色情網站又如何? 這都是個人言論自由,關你甚麼事!約翰福音8章36節說:所以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你沒有唸過這句嗎?」 我們說︰「無問題!」 基督徒說︰「現代人應有開放思想,電視、電影的色情、暴力, 只不過在反映社會實況。 關於毒品、強姦、謀殺、惡魔的歌詞(包含那些讚美假神耶穌的),也不過是宣洩情緒、 紓緩壓力,為何要大驚小怪?想做就去做嘛!羅馬書9章11節說:只因要顯明神揀選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乃在乎召人的主。」 我們說︰「無問題!」 成年人為社會訂下以上種種「社會制度」後, 我們又要追問︰為甚麼現今孩子沒有良知,為何孩子持槍殺人、 為何13歲的孩子已為人父母?為甚麼牧師女兒安妮於被輪姦慘劇要發生? 耶和華神無奈地答︰「孩子呀!是你們不許我踏入你們的生命,你們不肯持守律法,你們誤信了保羅等叛徒的美麗謊言 。」 若細心思索,不難發現這一切是我們自己做成的, 我們親手摧毀了自己所栽種的。 有趣的是,人們離棄神,卻又質問神為何整個世界正走向地獄的門口。 有趣的是,我們相信報紙所說的,卻質疑經上所說的。 有趣的是,你可以透過電郵發出笑話,並且很快被廣傳, 但當你發出與神有關的信息時,人們卻猶豫。 有趣的是,不雅及色情的文章在網上自由地發放, 但在學校及工作環境中,對於耶和華神之律法的公開討論卻被基督教以政治或經濟甚至軍事力量所抑制。 你正在想什麼呢? 有趣的是,當你把這封郵件轉送出去時, 你不會發給很多人,因你不知道其他人會怎樣看你。 有趣的是,你對別人怎樣看你比對耶和華神怎樣看你更加在意。 若你認為這是有意義的,把這封電郵傳給其他人吧,否則,把它棄掉吧! 沒有人會知道的,但是若你棄掉這思想過程的話,便不要投訴現今的世界不像樣了!

窗户上的那个男人是我的儿子

故事(四):窗户上的那个男人是我的儿子 主人公:迈克·温布塞克Mike Buse Ke Wen, such as Dante's "Divine Comedy" in the hell scene 5年前,儿子路克在世贸北塔倒塌中遇难; 5年来,他从未放弃过寻找儿子的努力; 5年后,他在一次偶然中发现一张儿子遇难前的照片,他终于确信,儿子真的回不来了。 5 years ago, his son Luke in the WTO, killed in the North Tower collapsed; 5 years, he has never given up efforts to find his son; 5 years later, he found one in an accident killed his son before the photos, he finally convinced his son really never come back. 这是一张让人心碎的照片。 照片上,三十多个人正挤在世贸中心北塔北角的玻璃幕墙前,人墙的力量之大甚至把玻璃都挤碎了。 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晕倒,在后来者的推动下紧紧地贴在玻璃上;另一些人看上去好像是被同事们搀扶着。 一阵薄烟在斜风的作用下将大厦紧紧缠绕,仿佛一条催命的绳索。 玻璃窗里模糊的人影看上去活像监狱里铁窗前吵闹不休的囚犯,一切就像 但丁《神曲》Dante's "Divine Comedy" in the hell scene里所描述的景象。 尽管温布塞克并不知道儿子路克在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刻是如何度过的,但他努力从照片上找到了蛛丝马迹。 因为照片拍得很模糊,温布塞克不得不借助于软件把照片放到最大。 最后,他找到了一个黑点:一个男人,长着和路克一样的黑褐色头发,身材矮胖,裸露着上身。那就是他的儿子! 温布塞克的妻子金卓也同意丈夫的判断,她坚定地认为那个人影就是她的儿子: “他以前练过举重,所以肩膀特别宽。有时候我没带钥匙,他也是裸露着上身从窗户探出身来,给我把钥匙扔出来。那姿势和照片里的一模一样。” 温布塞克还断定,路克可能是因为太热,所以脱掉了上衣,或者他正在用上衣帮另外一名同事挡住毒烟。 他相信,在照片里,路克正在帮助照顾一名昏厥的同事。 图:北塔即将倒塌,楼中的人们在高温、恐惧以及绝望中做着最后的挣扎。 迈克·温布塞克就是在这张如但丁的《神曲》中地狱一般场景的照片中认出了自己的儿子。 (图中红圈处) “路克不可能跳楼,”温布塞克解释说,“这孩子有奉献精神。他正扶着一个人,肯定不会一个人逃生。 ”金卓也同意他的说法:“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常常喜欢帮助别人。发薪水那天如果他碰到一个乞丐婆,没准会给她20美元呢。” 温布塞克夫妇相信,他们的心和眼睛都不会欺骗他们。 这张照片是路透社的摄影师杰夫·克里斯滕森在世贸大楼北塔倒塌前15分钟拍的。 温布塞克夫妇用放大软件一张一张地搜索,阅读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最后发现,克里斯滕森拍的这张照片正是路克工作的北塔第103层。 像这样通过电子手段找寻亲人的方式,在“9·11”之后并不罕见。 在没有找到亲人的情况下,一些家庭试图与新闻摄影师联系,希望在未公开的照片中找到亲人的影像。 地产代理让·克莱蒙相信,她在克里斯滕森的照片里也找到了她的两个孩子———基斯和斯科特的踪影。 那一天,基斯和斯科特恰好在路克的楼上上班。 “有些时候很难判断这究竟是不是我的儿子们。你说是便是。 对我来说,我要找些东西让我记住他们……”克莱蒙说。 温布塞克盯着这张照片,儿子死后他还从来没看到过一张与儿子有如此关联的照片。 “这是和他最像的照片了。”温布塞克说。 时间回到2001年的9月11日。 “我9点钟在电视上看到飞机撞向世贸中心的画面,立刻打电话到路克的办公室,电话通了。 所以我想他会没事的,我会把他接回来,然后一起吃午饭。” 温布塞克当时乐观地以为,路克能在飞机撞击世贸大厦后幸免于难,于是他打包了例牌午饭——— 黑椒牛扒和西瓜沙律,打算和儿子在双子塔旁一起享用,然后到附近散散步。这是他们父子俩多年来的习惯。 温布塞克和路克特别亲密。他们都喜欢电子学: 59岁的温布塞克退休前曾是一名电脑系统工程师,路克也是一名电脑维护员; 他们都在世贸中心工作:温布塞克是在上世纪90年代,而路克则从2001年开始在世贸工作; 他们都崇拜温布塞克的父亲欧塔,欧塔曾参加过布拉格的反纳粹斗争和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革命。 苏联解体后他流亡意大利,然后又移民美国。现在,这位80多岁的老人又回到捷克首都布拉格,并在那里定居。 10点05分,地铁停在与世贸中心同一街区的富尔顿街车站里,温布塞克被困在车厢里了。 他透过车窗惊讶地发现,月台上竟然空空荡荡。“突然间周围漆黑一片,”温布塞克回忆说,“人们试图保持冷静,但车厢里越来越热。 浓烟也跑进来了,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敲打司机室的门。” 温布塞克后来才算出,地铁里漆黑一片的时候,正是世贸中心南塔倒塌的时间。 在接下来的半小时里,乘客们陆续从车厢里爬了出去。 但当他们到达地面后,温布塞克听到一个女人的哀嚎:“天哪,我的上帝!我们将死在这里!”这时,世贸北塔也被撞出了个大窟窿。 “这就像有人把一桶灰烬朝我的眼前倒过去一样,”温布塞克说,“如果你还记得庞贝古城轮廓的话——— 我想这就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样子。”在充满灰尘的黑风中,他仰望着燃烧的天空,一种强烈的感觉涌上了心头: “我突然意识到路克可能已经走了。我当时还不知道北塔已经没了,但瞬间却感知到了路克的处境。他已经化为我们呼吸的一粒尘埃,再也回不来了。” 温布塞克把手伸进食物袋里,把西瓜汁挤出来弄湿衬衣,以便能透过湿衣呼吸。他闯进一家教堂,怀着渺茫的希望再次启程寻找路克。 那天,他没能找到路克,也不知道路克到底遭遇了什么。直到几个月以后,他在网上看到了一张照片,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寻找。 照片反映的现实很可怕,让温布塞克重新陷入了对儿子的思念,这让他心里很不舒服。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张照片同时展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儿子的确离开了。“在看到照片前, ”温布塞克说,“一切就定格在路克上班前挥手说再见的情景,但现在我们有了新的回忆。 在近一个半小时的围困中,他还活着,挤在玻璃窗前等待着救援,一直等待着……” 温布塞克把DVD放进电脑里。 这张DVD是温布塞克编辑的一个视频,里面有路克最喜欢听的歌。照片一张张地从屏幕上掠过——— 双子塔高耸入云,在黑夜里发着光,在黄昏中反射出橙红的彩云,伴随画面的是忧郁的电子音乐《秋叶》; 照片不断更新,很快就出现了飞机袭击,浓烟翻滚,身体坠下……在电子音乐的强烈节奏下, 照片更换的速度越来越快,仿佛是在这场人类悲剧面前簌簌发抖。 歌手在副歌中悲哀地唱道:“我特别想念你……我亲爱的/当秋叶开始滑落。” 接着,另一批面孔也出现在眼前:本·拉登、穆罕默德·阿塔、路克…… 6分钟11秒的黑烟和火光,恐怖分子的头像和窗边的人影,然后,双子塔消失在烟雾中,一切归于沉静。 温布塞克整整花了3个月的时间来制作这个视频。 最初,有人以为温布塞克还没从丧子之痛中解脱出来。 然而,当他展示那天装午餐的布袋以及灰尘的照片后,人们开始理解,他的回忆和追寻恰恰是为了接受现实,然后继续生活。 温布塞克插入了第二张碟,里面是70张照片的幻灯片,记录了路克短暂的一生。 从婴儿时期开始到第一次剪发,第一次到世贸中心游玩。 在这样的照片里,音乐应当是柔和、略带倾诉的,温布塞克选用了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作为配乐。 照片上,路克的脸上也洋溢着朝气和幸福:路克在毕业典礼上;路克在度假中;路克在舞会里当DJ。 在音乐的高潮部分,画面上出现了路克的死亡证书、身份证上的照片以及他在烟雾中模糊的脸庞。 温布塞克一家看着,听着,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寡妇俱乐部

安·海内斯,44岁,纽约Rye公司的财政企划。帕特里西亚·卡林顿,39岁,一家银行的副经理。克劳迪亚·热巴茜,37岁,ColeHaan的销售主管。朱莉亚·科林斯,44岁,在国家足球大联盟市场部工作。  主人公:4个“9·11”寡妇  什么时候褪下你的结婚戒指?什么时候把你丈夫在电话留言机里的声音洗掉?怀念之后是更坚强地活着。  “女孩们”———她们这样称呼自己。与这个称呼对应的“男孩们”指的是她们的丈夫———3名经纪人和1名银行投资家。所不同的是,5年前,他们全部在世贸中心的恐怖袭击中遇难。 “9·11”事件发生的10个月后,这群年龄不到40岁的遗孀们聚在一起喝酒,她们最后决定建立一个俱乐部。她们调侃道,没人想成为这个俱乐部的其中一员。 她们把它叫做WC———寡妇俱乐部(WidowsClub)的简称。 从那以后,她们一起哭,一起笑,为彼此庆祝生日,在假期里相聚。她们还一起去学冲浪,她们甚至一起合写了一本书———《爱你的意义》(LoveYou,MeanIt)。 四个女人的俱乐部 在曼哈顿的一间牛排餐厅里,4个女人为了《爱你的意义》又聚在了一起。书名来自于科林斯在亚历桑那州旅游时的突发奇想。在俱乐部的电邮中,它被简称为LU鄄MI,“意思很明确,”她们在书中这样写道,“爱是一份礼物,让我们共同分享。” 她们的书中既没有涉及政治,也没有表露出她们的怨恨,更多的则是表达了另外一种宣泄———关于最深刻的痛苦,还有最好的友谊。其中她们提出了这样琐碎的问题:你什么时候褪下了你的结婚戒指?你什么时候把你丈夫在电话留言机里的声音洗掉?如果没有忘记旧人,那你是怎么开始新生活的? 这本书回忆了“9·11”之前她们和丈夫在一起的生活,描述了那次灾难给她们带来的痛苦,分享了之后她们彼此的约会,并在结尾时透出这样的讯息:苦难之后是希望。 俱乐部的“头儿”是克劳迪亚·热巴茜。在“9·11”发生后的10个月,她邀请其他三个女人在下班后去喝酒。热巴茜的丈夫叫巴特·鲁吉雷,在 CantorFitzgerald公司工作,他和沃德·海内斯(安的丈夫)是邻座,这家公司在“9·11”中有658名员工遇难。朱莉亚和安的丈夫则与鲁吉雷熟识。 第一次聚会时,4个人在整整两个小时的过程中始终一边喝酒一边说话,她们后来决定,以后还是不要喝酒,只吃东西好了。她们共享从警察那里打听来的新闻。那时,只有汤米·科林斯(朱莉亚的丈夫)的尸体在废墟中被挖出来,而其他3人至今都还不知道她们丈夫的下落。 她们特意选择了靠墙的一边坐下———这是为了纪念鲁吉雷,因为他喜欢在这里吃饭。4个人打开了话匣子,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接力赛。“我们的丈夫如此相像,人们都喜欢围着他们转。”朱莉亚说。“他们英俊、慷慨又风趣。”热巴茜说。 “他们热爱生命。”帕特里西亚说。“9·11”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她几乎整个人都是机械的,对自己起床后穿衣、上班、回家都没什么感觉。那天晚上的聚会,她最怕别人问“你最近过得怎么样啊”的问题,因为她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 “他们每天都生活得很愉快。”安说。之前她一直担心自己会不合群,因为在4个人中只有她有孩子———一个10岁,另外两个还没上学。而且,她还是惟一一个住在郊区而不是纽约市区的。但第一次聚会的那晚,她清楚地记得那种感觉,“她们是我的新朋友,而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在今后的生活中相互扶持。” “我们常说我们是相见恨晚。”朱莉亚说。 “但我们注定要相遇。”帕特里西亚补充道。 在“寡妇俱乐部”第一次聚会时,“合同订立了,”就像她们在书中写的那样,“我们没人犹豫,没人对其他人感到抱歉,没人说‘会好起来的’。” 四个女人的新生活 她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守寡生活。 安不再戴订婚和结婚的戒指,“只是慢慢地在痛苦中接受这种不能接受的现实。”她说。 朱莉亚还戴着她的婚礼坠子,并且“把丈夫的结婚戒指戴在自己的右手上”。 安说:“我的手机里还存有丈夫的声音,这种做法让一些人喜欢,因为他们喜欢打电话的时候能听到他的声音。但也有一些人不喜欢。” 朱莉亚在电话留言机保存着丈夫的声音,但在2003年纽约的一次停电之后消失了。“汤米是这样说的:‘别把我的声音弄出来吓人。’”朱莉亚说。 热巴茜参加了一个写作班,她认为“这也许会是剂良药”。不管是什么作业,她笔下的内容都只和丈夫有关,直到老师跟她说应该写点别的。“于是我写了我去世的父亲,”热巴茜说,“然后拿给她看!” 她们每个人在“9·11”后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朱莉亚把它称之为“能找到和丈夫谈话时音容笑貌的感觉的办法”。1年后,朋友们建议她们应该写本书。 但这件事直到2003年9月大家庆祝热巴茜新男友的生日时才被重新提起。这时,她们遇到了一位作家,并通过他认识了一个出版代理商,正如朱莉安所说的那样:“整件事情从那时候起就像滚雪球一样。” 她们的出版代理商帮她们找了一位职业作家伊芙·查尔斯,她的工作就是收集每一位寡妇的故事,将它们作为书中的素材。在大约1年的时间里,她们每周一晚和查尔斯见面,到周中就要“交作业”:内容是关于“9·11”、关于和丈夫的相会,还有每个人的梦想。查尔斯会在下个周一将修改过的稿件拿出来,给她们再读一遍,并问她们一些问题,好让她们回忆起更多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会哭起来而中断朗读,伊芙这时候就会安慰我们不要想太多,”朱莉亚说,“这其实是我们一种释放忧伤的办法,写作就是我们的一种发泄。” 这本书最后以热巴茜在2004年的婚礼收尾,她的新丈夫名叫约翰·多诺万。 朱莉亚说:“我第一次强迫自己相信,寡妇也能再爱,而她的新丈夫还能接受她的失落,并因此更爱她。”她现在也订了婚,还准备领养一位小姑娘。 安也辞职又结婚了,帕特里西亚也辞了职,夏天去了意大利度假,秋天回来就参加了意大利语班和《圣经》班,也“很快要制定出今后的计划了”。 再一次泪流满面 本周,“寡妇俱乐部”也将在世贸中心原址举行她们的“9·11”五周年纪念。“我的伤感会汹涌而来,”朱莉亚说,“但我实在想不出那个早晨我还能在哪,还能和其他什么人在一起。” 帕特里西亚补充说:“今年我感觉更坚强了。每年都有新想法,在伤心中逐渐找到自己的生活。他们每一天、每一年都在天堂注视着我们,都在给我们讲无价的课。这个礼物可不是白收的。如果可以,那3000人会选择活着。伤感不可避免地要来,眼泪也止不住会流,但这是爱的代价。” 在曼哈顿的牛排餐厅里,寡妇们有幸见到一名从伊拉克回来的士兵———戴夫·安德森,一个即将从军队退役的纽约人,5年前,他从世贸中心的废墟中侥幸逃生,后来前往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服役。他说他之前从未见过这些“9·11”遗孀,但他向她们表示了感谢:“你们是我做这一切的原因。” “寡妇俱乐部”的所有人再次泪流满面。

帕特·迪尔曼

主人公:帕特·迪尔曼 在美国遭受“9·11”袭击后,一个当时在美国橄榄球联盟里如日中天的球星放弃了他的高薪合同,参军入伍。2004年春天,他在阿富汗阵亡———但不是死在塔利班的枪下,而是死于战友的一次误射。 爱国 帕特·迪尔曼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人性与国家的故事。 2002年12月的一天,华盛顿的新兵报到营。罗塞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所在的那个排新来的军人们。到底哪个才是那个赫赫有名的橄榄球 球星呢?周围的人都在讨论,帕特·迪尔曼要来这个排报到了。“我将像对待其他士兵一样对待他。”一个老兵表态了。 “他没什么特别的。我要让他做俯卧撑。”另外一个老兵说。 “这个家伙有病呀,居然放弃了橄榄球生涯。”更多的人是这样说的,“我才不会那么做呢。” 但罗塞尔对迪尔曼却一无所知,因为他对橄榄球根本不感兴趣。他只知道,迪尔曼放弃了高额薪水来参军。这在其他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更让人惊讶的是,迪尔曼的弟弟凯文也和他一起参了军。罗塞尔觉得,他们就像是一对傻瓜。 新兵训练开始后,罗塞尔特别留意观察迪尔曼。他渐渐地喜欢上迪尔曼,因为他待人谦逊、温和又有礼貌。在军营里,迪尔曼做事一贯低调,跟陌生人自我介绍时,他只是简单地说“嗨,我叫帕特”。当有人问起他参军前是干什么的时,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他在亚历桑那州读书学习。他从不强调自己曾是一名响当当的球星。 迪尔曼曾经说过,恐惧是普通人成为非凡人物的最大障碍,而你所能做的,就是征服恐惧,直到它成为你的习惯。小时候,迪尔曼就常常在家门前那些20英尺高的树上蹦来蹦去,当然也会有失手掉下来的时候,但他总是起身拍拍灰尘,继续爬树。他也很喜欢做各种冒险的事,例如攀爬7层高的酒店庆祝朋友的婚礼,或者悬崖跳水等。 而在他内心里,他所期待的是能够拥有一颗勇敢的心。迪尔曼很喜欢电影《勇敢的心》,希望能像里面的男主角一样勇敢。可是,迪尔曼的性格太正直、太老实了。对他来说,任何事情都是黑白分明的,不存在任何灰色地带。要成为那种英雄,对于迪尔曼来说太困难了。 “9·11”后,迪尔曼被深深地震撼了,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时机。因为他坚定地认为,这场战争是正义的。几个月后,部队开往伊拉克战场。 怀疑 在入侵伊拉克的第11天后,还没有任何关于恐怖分子与伊拉克有任何关联的证据,也没有找到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时的迪尔曼开始质疑美军入侵伊拉克的行动了。 2003年3月的一个晚上,迪尔曼所在的部队准备第二天前往营救被俘的军人杰西卡·林奇。那晚,其他战友都入睡了,迪尔曼和罗塞尔却很难入睡,他们望着不远处,战火正在燃烧。 此前,他们从来不谈论政治,因为军队里只有无条件的服从。但在那一晚,迪尔曼看着远处的炮火,忍不住大喊道:“这场战争是荒谬的!”罗塞尔第一次感觉到,迪尔曼的内心里正在进行着一场关于国家责任和正义的激烈斗争。其后,他们在伊拉克又呆了几个月,罗塞尔很少再听到迪尔曼对战争发表任何看法了。 2003年5月,迪尔曼和战友们回到华盛顿,暂时离开了战场。他们一行40人来到一家酒吧,为一位即将退役的军官举行欢送会。但他们发现另一个排的士兵先“占领”了酒吧。双方从言语碰撞演变成激烈冲突,一时间,椅子、桌子满天飞。 罗塞尔想当和事佬,却被人揍了一下。突然,一个人冲过来把那个揍他的人撞到墙角。是迪尔曼。但迪尔曼不想制造更多事端,他想平息这场纷争。他站在两队士兵中间,用双手护住自己的战友,阻止双方继续发生冲突。 这不是迪尔曼第一次打架。曾经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有人想对他的好友杰夫动手,迪尔曼也是这样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所有人都跑了,除了迪尔曼和那个被打得趴在地上的人。他给那个人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电话。最后他被控伤人,他认了罪,也付出了惨痛代价,他的美式橄榄球奖学金化为泡影。他进了少年感化所,为期一周;用30天完成了250小时的社会服务令;他的母亲把她祖母留给她的4万美元付给伤者作医药费。 但这件事也让迪尔曼领悟到很多东西。他认识到一些行为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但绝对不可以逃避责任。他更加发奋图强,因为光是做白日梦是没有用的。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应该更加努力。虽然我们还没做到,但不等于我们做不到。” 这时,关于迪尔曼的一些流言蜚语开始在军营里漫延。有人说,如果他不是帕特·迪尔曼,他甚至没机会进入军队;还有人认为他入伍完全是因为好奇,与爱国无关。 西雅图海鹰队的经理福格森曾经是迪尔曼的经理人,他却坚持认为迪尔曼的做法是绝对独一无二的,这不仅是因为他的身份,更因为他是亲身到战火燃烧的地方去从军。 事实上,帕特·迪尔曼非常热爱他的祖国,他对于世贸中心的惨剧感到愤怒。他的家族传统对他的决定有着重大影响:他的叔叔与爷爷曾经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他们都在战争中光荣负伤。而从更深的层次来说,迪尔曼认为,他的国家赋予他最重要的奖赏是让他成为真正的自己,没有国家就没有他。 误杀 2004年春天,军队转战来到阿富汗战场。在这里,美军必须随时提高警惕,时刻关注着周围可能存在的危险,即便是对普通的阿富汗人,也不能掉以轻心。但迪尔曼却从来不管这些。到阿富汗的第二周,他就在塔利班经常出没的地方,接过了当地村民送过来的一大块西瓜,很快乐地品尝。 4月22日,命令下来了,迪尔曼所在的第一分队是负责掩护第二分队,从一个狭隘的山谷中穿过。 第一分队先进入那条狭隘的山谷,装甲车在山谷里摇晃而过,罗塞尔感到有点反胃。他们曾经在训练录像上多次看到,阿富汗军队经常利用这种地形进行埋伏。“这里是用来埋伏的。”他告诉身边的一个战友。他们在山谷中盘延前进。 第二分队随后也进入了山谷,同样也有这种不祥的预感。“这个山谷令我有种被孤立的感觉。”其中一个美军说。突然,一声巨响在山谷中响起。果然有埋伏。接着,炸弹声此起彼伏,石头不停地从山谷两面的悬崖峭壁上翻滚下来。 这个山谷太窄了,几乎无路可逃。罗塞尔意识到,这是他跟迪尔曼第一次在战场上遇上了真枪实弹。 迪尔曼带领其他人一起往回跑,这是罗塞尔第一次看到迪尔曼为了生死而奔跑。他必须跑回安全区去,那里有3到4个足球场那么大,那一时刻,迪尔曼是否觉得自己回到比赛场上了呢? 奔跑难不倒职业橄榄球运动员帕特·迪尔曼,他最先跑到山边,战火在他身边沸腾。但他必须保护好小兄弟奥尼尔。替他掩护好后,迪尔曼又跑了回去,来到罗塞尔身边的位置。他跟长官建议,应该去引敌人出来,长官点头同意。然后,迪尔曼的身影从罗塞尔的视线中消失了。这是罗塞尔最后一眼看到他。 山谷中,第二分队终于移动了战车,前方的山谷越来越宽敞。分队队长巴克尔发现了敌人,于是把枪口对准对方扫射起来。 “停下来!停火!!”迪尔曼大声地呼喊。但第二分队的射手并没有看清他们,也没有听到他们的声音,因为周围到处都是爆炸声和硝烟。 枪声渐渐减弱下来,塔利班开始撤退。迪尔曼和他身边的同伴举高双手,对着山谷中第二分队的战友不停地挥手。遗憾的是,山谷中的美军还是没有看到,他们继续开火。 这时,第二分队战车的司机突然发现情况不对,他大声地嘶喊:“停下来!山上是我们的人!”可惜,还是没人听到他的声音。迪尔曼倒下了,他受了伤。在山上,迪尔曼听到了小兄弟奥尼尔在他身边哭泣。“嗨,别担心,没事的。” 这时,第二分队突然又开火了。“停下来!”迪尔曼竭尽全力地喊了起来。罗塞尔趴在地面上,听到不远处的迪尔曼在用尽他最后的力量喊出来:“我是帕特·迪……尔曼。妈的,我是帕特·迪……尔……曼!”这是他在27年5个月零15天的生命中从未出现过的绝望喊声。 奥尼尔听到了这凄惨的叫声,然后周围是一片沉静。随后,他感到自己的肩膀好像湿了,回头一看,那不是水,而是如河流般的血。他看到了血泊中的帕特·迪尔曼。他的脑袋的后半部已经被子弹掀开了。“哦!天哪!”奥尼尔尖叫起来,罗塞尔听到了,也看到了其他战友走过去。然后,他看到大家抬着一具尸体下山去。罗塞尔下意识地拒绝自己去思考那是谁的尸体,他的大脑已经是一片空白。 这时,迪尔曼的弟弟所在的部队也赶了上来,一个军官向他走过来,说:“我很遗憾地告诉你这个坏消息,你的哥哥在刚刚的战斗中牺牲了。” 刹那间罗塞尔感觉自己的身体要崩溃了一般。他眼睁睁地看着一架直升机带走了迪尔曼的尸体。他们杀了美军中最著名的士兵。 隐瞒 军官当天就来营地了,他们要开始对迪尔曼的死因进行调查。他们说,每个人都必须受到惩罚,这不是单个人事件。罗塞尔感到,这支队伍快崩溃了。 作为帕特·迪尔曼最亲密的战友,罗塞尔被派遣与帕特的弟弟凯文一起护送迪尔曼的灵柩回国。罗塞尔从内心里深深地感到了恐惧。几天之后,他将出席迪尔曼的葬礼,将面对迪尔曼的亲人朋友,同时,他还带着上级领导要求他封嘴的命令。他很想不顾这个命令,他想对他的好朋友的家人坦白,对他的好朋友坦白。但他也知道,那天的确是战火纷飞,很难讲得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在他一生中最伤心的那一天,他只想回避所有热爱迪尔曼的人们。在迪尔曼葬礼的前几天,罗塞尔惟一想做的事就是睡觉。 军方为帕特·迪尔曼开了追悼会,他的骨灰被撒进了太平洋。追思会在圣何塞的一个公园里进行,10年前,帕特·迪尔曼在这里举行了高中毕业仪式。 在帕特·迪尔曼葬礼举行的11天后,美军最高司令得知了这件事可能是美军战友所为,但他们没有公开这个消息。 身为律师的迪尔曼的父亲一直在为儿子的事情而奔走,为的是讨一个事实真相。他认为在迪尔曼遭同胞误杀后,军方所有领导都参与编造了谎言:他们干预调查工作,想方设法掩盖实情;他们以为可以一手遮天,把这整件事情压了下来。迪尔曼的父亲指责军方利用死者煽动爱国热情,却没有对死者表示出尊重之情。 迪尔曼的母亲说:“他们想编造一个美好的故事来煽动国民的热情。可是我的儿子又是怎么死的呢?每次他们给我们的答案都有所不同。”这让她的感觉着实不好。“就好像帕特已经死了7次,因为每次他们都给我们不同的解释。他们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博取宣传。他们还把我儿子的照片贴上了公交车。隐瞒死因对他来说是极度不尊重的表现。” 美国军方最初声称迪尔曼是“英勇阵亡”,并颁发银星奖章给他。但迪尔曼一家认为这只是一种用象征性的东西来安抚他们。军方开始有点失措,他们处罚了七名相关人员,但是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交代,迪尔曼一家依然不肯罢休,一直逼到军方又开始新一轮的调查。 最后,军方不得不承认,帕特·迪尔曼是被同伴所误杀,他们对迪尔曼的父母表示了歉意。 延续 迪尔曼的弟弟凯文继续留在军队中,为了哥哥的愿望,他依然决定继续前往伊拉克。有一天,凯文和罗塞尔在刘易斯堡军营碰见了。罗塞尔坐下来,全盘跟凯文讲了迪尔曼遇难时他所看见的全部东西。这时,罗塞尔心中的某些信念已经崩塌。在迪尔曼牺牲10个月后,他退出了军队。 但罗塞尔一直珍藏着他与迪尔曼之间的情谊。他的人生榜样不复存在。他会失眠,醒着时会大喊出声,生活过得一塌糊涂。然后,他开始对身边的人发泄。罗塞尔的妻子说:“你要从帕特·迪尔曼的阴影中走出来,然后恢复到你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去。”但这对罗塞尔来说太困难了。 8个月后,马维里克·帕特里克·巴尔出生了。他的出生让父亲罗塞尔的生活又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但不幸的是,马维里克身患重病。有一天晚上,罗塞尔实在不堪重压,对着妻子大喊:“你根本就不了解!” “如果你再不停止砸东西,我就报警。”妻子也尖叫起来,“跟你在一起我感到很危险,我想你需要一些治疗。” “我什么都不介意!”罗塞尔继续喊着。 他拿出了迪尔曼的葬礼录影带,看了15遍。他一边看一边哭泣着说:“我想你了。我多希望你现在能在这里。” 命运再次让罗塞尔忙得团团转。马维里克进行了心脏手术,手术过程十分危急,一度差点死去。而在手术过程中,罗塞尔一直在心里对着迪尔曼祈祷,祈祷他保佑自己的儿子平安无事。奇迹发生了,马维里克在那次手术中活了下来。而罗塞尔更加坚定地认为这是因为迪尔曼在保佑他。 罗塞尔·巴尔准备在儿子康复后讲这个故事给他听。到时他会指着墙上迪尔曼的照片说:“马维里克,这个人有着纯净而伟大的一生。当你的生命危急时,我向天堂中的他祈祷,祈祷保佑你平安无事。结果我如愿以偿。如果没有他,我就无法拥有你。如果没有他,我将继续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这就是帕特·迪尔曼,我用他的名字给你起了名字,我一直期待着给你讲他的故事的这一天。” 可惜罗塞尔等不到那个机会。他的儿子,马维里克·帕特里克·巴尔在那次手术过后6个月,结束了他11个月的生命。而迪尔曼的故事,则永远只能被罗塞尔珍藏在心底了。

劫机犯阿塔的最后一天

故事:劫机犯阿塔的最后一天 主人公:穆罕默德·阿塔 2001年9月11日8时46分40秒(纽约时间),阿塔面带童年以后就不再有过的开心微笑,驾驶劫持来的飞机撞向纽约世贸双子塔北塔。   2001年9月11日,波特兰凌晨4点,天还没亮,穆罕默德·阿塔睁开双眼,他的最后一天开始了。 睁开眼那一刻,他看到的是旅馆房间的天花板。这里是波特兰的一间小旅馆,名叫舒适旅馆。 但这家舒适旅馆并不舒适,里面的设施很残旧,选它只是为了省钱。 起床后,阿塔开始祷告。 他打了个电话给他的同伴阿杜拉齐兹。随后阿塔走进洗手间。他要彻底洁净身体,尽可能不要在身上留下污秽。 进行最后的生理排泄和发须清理后,阿塔用力地清洁着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他要彻底的洁净身体。 肥皂上粘着一根头发,他用了很长时间想弄掉它,但那根头发不断地变换着形状,却怎么也弄不掉。 最后,肥皂在水中变得越来越小,慢慢地融化消失了。 在出发前,穆罕默德·阿塔并没有胆战,但他头疼,感到身体有些许不适。 阿塔有点困,打了个呵欠,而感冒又让他打了个喷嚏。 飞机6点钟才起飞,所以阿塔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他穿上外套,动作有些局促不安。 两份文件放在他的行李箱中。 其中一份是他的遗书。1996年4月他参加组织时就写好了。遗书上详细地表达了他对身后事的一番安排: “在我的葬礼上,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安静。因为真主曾说过他喜欢人们在阅读可兰经时保持安静,甚至在葬礼上都要保持安静。 为我的尸体进行清洁的人必须戴上手套,我不要任何人直接碰触到我的身体。另外,我不要任何孕妇或者不洁之人来到我的葬礼与我道别。” 现在看来,他的忧虑都是多余的:没有葬礼,没有道别仪式,更没有人来为他清洁尸体。 另一份文件是一份4页的阿拉伯语小册子。 这种小册子每一个“基地”成员都持有一份。每个人都将其奉为准则。 小册子写道:“绑好你的鞋带穿好你的鞋子,确保一切都要万无一失。仔细检查你所有的物件——— 你的包、你的衣服和小刀、你的意志、身份证件、护照,还有所有的文件。” 阿塔开始感觉不太妙,身体非常不舒服。他希望他的意志能脱离他的肉体。 但阿塔绝不会因此放弃,他要去完成他所必须完成的事情。 阿塔总是独来独往,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他对女性的态度很粗野,但很看重朋友兄弟感情,虽然他有时也会鄙视他的同伴。他讨厌音乐,甚至讨厌欢笑。 “为什么你不笑?”有时有人会这么问他。 换作他的同伴齐亚德,他会说因为巴勒斯坦的人们还生活在战乱中,他怎么笑得出来。 可是阿塔从来不会因为人们在战乱中死去而感伤,他不笑只是因为他不认为有什么好玩的事可以让他笑。 他受过高等教育,他不相信天堂,也不期待天堂等待着他。 他所期待的只是一种遗忘,或者说,他期待一种一无所有的结果。 打包完行李,阿塔头也不回地走出了房间,乘坐电梯下楼。电梯每一层都停一下,人们进进出出。 阿塔不时低头看手表,仿佛是在倒数自己的人生还剩下多少时间。 阿杜拉齐兹在大厅等着阿塔。没有说话,没有早餐,他们从舒适旅馆退了房。 距离死亡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阿杜拉齐兹有着温顺的非洲式外貌和充满童真的眼神,这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 阿杜拉齐兹在沙特阿拉伯家里有一个妻子和女儿,但他对真主有执着的献身精神。 现在阿杜拉齐兹身上藏着刀子,那是到时要去对付飞机上的工作人员的。 他们开车朝机场出发。阿杜拉齐兹说:“现在我们要开始‘建筑学’之旅了。 ”阿塔感到有点奇怪,怎么阿杜拉齐兹会知道那些秘密代码呢?“谁告诉你这些代码的?”“齐亚德说的。” 本来阿杜拉齐兹应该不知道那些目标代码的。 “法律学”是国会大厦;“政治学”指的是白宫;“建筑学”是双子塔,“美术课”指的则是五角大楼。 在他们的讨论中,还涉及到一门“课程”———“电子工程”。这个指的是核能源基地,阿塔曾经在他的飞行训练时见过该基地。 可是“基地”领导不同意阿塔提出的这种方案,认为有可能使形势失控。 阿塔多少感到有点愕然,他经常问自己:“‘基地’领导真的随时准备着为真主而献身么?” 可是阿塔最终还是相信“基地”所有人都时刻为真主最后的大牺牲而准备着。 “基地”领导人使者拉姆兹8月第三周与阿塔通电话时说:“如果要上‘法律课’的话,最好在国会大会聚集召开时。” “但是我们不能再推延了,我们在美国有如此众多的学生们……” 后来,拉姆兹又给阿塔打电话确认:“就是9月11日了,对吧?” “是的。就是‘9·11’了。”阿塔确定地说。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到“9·11”这个词组,并且带有这种特定意味的人。 行动正式开始前,阿塔一直保持住这个秘密。 当然,现在每个人都会知道“9·11”了。 对于齐亚德的多嘴,阿塔一直有点恼火。他跟齐亚德讨论时感到很不耐烦。 齐亚德还一直在犹豫到底是要选择“法律学”还是“政治学”,后来他感觉好像“法律学”比较可行, 因为美国总统不一定会呆在白宫里头。 开车前往波特兰机场的路上,阿塔又开始头疼了。 近几个月以来,阿塔已经快成为一个鉴定头疼疾病的专家了。 现在他才发觉,比起现在的剧痛,之前的头疼根本不算一回事。接着他的头疼开始蔓延,连五官都开始发疼。 在车里面,感觉就像晕船了一样难受。 阿塔与同伴到达波特兰机场,准备登上5930号航班前往波士顿的洛根机场,继而登上11号“死亡航班”。 登机前,阿塔再次进入洗手间,对他自认为“肮脏”的嘴巴又进行了一次清洁。 到达洛根机场后,阿塔打了一通电话给马万(马万是驾驶飞机撞向双子塔的另外一名恐怖分子)。 他们讨论了要如何驾驶飞机冲向双子塔,从怎样的角度,怎样的高度。如果到不了双子塔的话,他们会让飞机冲向纽约的街道。 然后,阿塔又打了一通电话给负责驾驶飞机撞向五角大楼的哈尼,一一对行动进行了一番安排。 阿塔认为,这次行动是一次伟大且强力的行动,一定可以给美国以致命的打击。 对于他来说,死亡不意味着死亡,而生命亦不意味着是生命。阿塔认为,这次行动后,美国将成为地狱。 阿塔学过建筑学,他了解要撞击掉双子塔这庞然巨物需要大概多少的能量。撞击后,大楼会崩塌,这是他所想要的。 他知道,撞击会引起火灾,这样规模的火灾根本不可能被扑灭。 但那里依然会有消防员,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其他人生命的消防员。他们只会进去送死。 候机大厅中,阿塔坐在那里继续沉思。他感到今天是个合适的时机,再也找不到另外一天比今天更合适了。 阿塔从行李中拿出一瓶据称来自圣地麦地那的圣水。喝下圣水,阿塔开始登上11号“死亡航班”。 没等他走到自己的座位,头疼又来了。 7点40分,美国11号航班———“死亡航班”由停机坪B起飞,除了四名劫机人员,飞机上有76名乘客、9名工作人员和两名驾驶员。 飞机起飞时的速度感和强劲动力让阿塔感觉到充实而兴奋。他觉得,这个力量足够送自己最后一程了。 7点59分,11号航班飞翔在天空中。 阿塔穿过走廊,闯进了驾驶室。“不要动。你们会没事的。 我们会飞回机场去,全都不要动。如果你动了,只会让你自己和这飞机一起陷入危险。” 现在,飞机被操控在阿塔手上了。 阿塔发出他自童年时期至今的第一声笑声,发自内心的笑声。他在大西洋的上空,手中操纵着史上最强大的武器。 8点27分,他开着飞机来了个大转弯,向南部飞行。 8点44分,他开始下降了。 这次行动不是针对飞机上的人,也不是针对双子塔里面的人们, 一切都是为了战争,一场可以由今天开始引发的大战。 死亡,总有一天你得面对死亡,停止你的所有动作。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 在阿塔看来,这一自杀行为是他对神灵的一种贡献。他知道, 他已经不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这次自杀行为将他的人生意义升华了。 前方就是繁华的曼哈顿。城区,街道,渐渐显示在眼前。终极目标就在前方。 8点46分40秒,11号航班撞击世贸中心双子塔北塔,拉开了“9·11”恐怖袭击的序幕。 皮开肉裂,血流满地。阿塔的头疼消失了。他的生命也结束了。

2011年9月10日 星期六

怎么看9·11其实就是怎么看人性恐怖主义没有赢家。

距离9·11恐怖袭击已经整整十年。 十年光阴,美国从受害者,成为两场战争的发动者。 仇恨在报复和反报复中升级,我们该如何纪念和反思? 有人说,怎么看9·11其实就是怎么看人性。 9·11事件发生之时,中国人的情感是比较复杂的,有人为逝去的生命哀悼,称“今夜,我们是美国人”; 也有很多人欢呼雀跃、幸灾乐祸,认为本·拉登是代表一种正义,是英雄,为自己出气。 十年过去了,恐怖主义的威胁仍然没有根除。 即使在中国,恐怖主义离我们也并不遥远。 而很多国人对9·11的误读,很可能会助长日后威胁我们自己的恐怖主义。 我们要做的,是对人性的反思。 有人说拉登是“军事天才”,有人说他是“反美英雄”。 但要注意的是,911根本不是什么军事行动,而是一出针对普通平民的恐怖袭击,更是一起完全突破底限的恐怖活动。 如果这样做就算军事天才,那么自此世界就永无宁日。 死在他手下的穆斯林要远远多于西方人 拉登和他的“基地”组织屠杀平民不说,死在他手下的穆斯林要远远多于西方人,他竟宣传要代表穆斯林向西方打“圣战”。 而且,拉登号召儿童、妇女们去当人肉炸弹, 可他却把自己的五个老婆与18个孩子好好保护起来,不许他们参加“圣战”,这就是一些人崇拜的拉登。 袭击手无寸铁的平民,他不是真英雄 如果拉登自己抱着炸药去撞楼,那说明他敢于为自己的理想献身,用牺牲的方式唤醒他人, 虽然还是不折不扣的恐怖活动,但至少算是条汉子。 在911之前,所谓劫机,只是将“威胁胁迫杀害无辜”作为一种讨价还价的手段, 但拉登的恐怖活动,一上来就把大规模屠杀无辜作为行动的实际内容。 说实在话,连别的恐怖组织怕也是看不过去了,盗亦有道。 “别惹我,惹我就杀平民”,这算什么本事? 从来没有“不择手段的正义” 有一种比较普遍让人接受的观点认为,“南北关系恶化和最不发达国家贫穷加剧是产生恐怖狂热势力的温床。 全球化既给了富人和想成为富人者以机会和想像,也给了穷人和绝望者以新的反抗手段。 ”但是,穷人和富人不是正义和非正义的化身,仇富之后也不该杀富。 911飞机上的恐怖歹徒算弱者?其实他们就是恃强凌弱。 因此,一切关于为了所谓正义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说法都是邪恶的谬论。 遗孀苏珊:孩子出生两个月前,丈夫没了 2001年9月11日,对于居住在波士顿怀有8个月身孕的苏珊·瑞蒂克来说,原本应该是“平淡而幸福的一天”。 她与居住在波士顿的大学时代的恋人大卫的第三个孩子即将出世。大卫那天在出差。上飞机之前还给苏珊打了电话… 消防员拉尔夫:楼塌前遇守护天使才幸存 9月11日早上,世贸大厦北楼被第一架飞机撞上之后,乔纳斯的行动小组很快赶到了现场。 他带着消防员冲向北楼,连爬27层,并带队协助人们下楼,到了20楼左右,他们看到一名妇女站在门口… 9月11日,当美国世贸中心遭袭击的消息传来,很多中国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为美国这个“国际警察”终于遭受这样“报应”而感到高兴。 有报告称,911发生之时,部分国人甚至开心得放声大笑,至少是不悲伤、不同情。 强势输出意识形态,美国确实不招世界喜欢 跟所有霸权国民一样,美国人也有“天朝上国”的优越感。 作为“上帝的选民”,美国人对世间的一切事务有种近乎宗教的“使命感”, 他们的政府像世界的家长一样,将自己的价值理念强势推销给各国。 但对绝大多数美国境外的人来说,人们所直接感受的现实的美国, 往往是美国的强权外交、大棒政策、穷兵黩武、独来独往。 诸如此类损人有时也不利己的行为,往往令人震惊、失望或恐惧。 美国人拯救世界的初衷,换来的是许多国家对其霸权欲望的猜疑。“美帝国主义”是一顶不大不小的帽子。 但是,美国霸权不应由无辜的生命买单 9•11许多中国人欢呼雀跃,认为美国人在为他们的霸权主义买单。 但是,恐怖分子针对的是普通美国人,而纽约是一个国际大都市,类似世界首都, 在世贸中心工作的并不都是美国人,各个国家的人都有,包括中国人。 另一方面,“霸权”是一种国家行为,为了报复一种国家行为而去选择杀戮平民, 这是包括伊斯兰教教义在内的所有价值体系所不能容忍的。 认为美国人“罪有应得”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恐怖主义。 幸灾乐祸是在漠视包括自己在内的生命 面对三千多无辜的生命,多数中国人竟“幸灾乐祸”,让世界震惊。 国人如此冷漠,许多人开始反思,美国究竟欠我们什么? 近说中国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南海撞击事件激起狭隘的爱国主义, 远说长久以来国人所受教育和舆论环境:自鸦片战争后的侵略者、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代言人…… 这些描述美国的词汇在每个国人大脑中都有深深的沟壑。 但如果肯定“9·11是美国人恶有恶报”,基本就等同于肯定莎朗斯通说“汶川地震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中国人的报应”, 一方面是不敬畏人的生命,另一方面是不自重。 见证者·布什:我是见过美国人死亡人数最多的总统 我当时震惊了,心想那架飞机上的飞行员一定是世界上最糟糕的飞行员。 他怎么可能在一个大晴天把飞机撞上一座摩天大楼呢? 或许是他突发心脏病吧。我告诉赖斯要对事态保持高度关注…… 见证者·911同谋犯之母:我的视而不见让儿子踏上极端主义不归路 “我儿子每天都浸淫在种族主义的歧视里”她说,在纳博讷市别人叫他“肮脏的阿拉伯人,肮脏的黑人”并且叫他滚回家。 “就是这些话把了一个16.18.19岁花样年华的孩子给毁了”… 世界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隐约形成了一股“反伊斯兰潮”。 就像美国伊斯兰问题专家阿克巴·阿梅德所说的那样,评论伊斯兰的人突然遍布媒体, 他们的很多看法都是有偏见的,而且被敌意性地伪装为严肃的评论; 他们把伊斯兰教当作一个恐怖主义的宗教和西方在文明冲突中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谈论。 在这种背景和氛围之下,就难怪国际社会特别是伊斯兰世界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美国“反恐”就是反伊斯兰恐怖主义,“反恐战争”就是针对伊斯兰的战争…… 恐怖主义不姓伊斯兰,广大穆斯林也是恐怖活动的受害者 很多人看到伊斯兰教徒就想到身绑炸弹的恐怖分子,将阿拉伯人视为野蛮民族。 事实上,伊斯兰文明是世界最古老最优秀的文明之一,国人忽视了伊斯兰世界的主流及其思想的和平与仁爱本质。 恐怖分子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中的少数,更是穆斯林中的极少数。 绝大多数穆斯林都反对“基地”等组织的暴力恐怖活动,因为广大穆斯林也是恐怖活动的受害者。 扎卡维领导的“基地”组织分支机构就在伊拉克境内造成了大量穆斯林平民的伤亡。 “9·11”事件后,几乎所有伊斯兰国家、组织和宗教领袖都对暴力恐怖活动表示谴责。 “911”不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文明的冲突,而是野蛮和文明的冲突 “9·11”不是人类文明之间的冲突,是野蛮和文明之间的冲突。 与此相反的认知无疑暗含着一个假定,即极端主义是伊斯兰教的必然衍生物,这是贬低伊斯兰教,高抬了极端组织。 如果伊斯兰教必然导出危害世界文明的致命毒素,那么这个宗教不可能以如此宏大的规模存续如此之久, 这个宗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也不可能表现出如此宽广的胸怀——“去寻求知识吧,哪怕远到中国”。 事实上,恐怖主义组织不是只有穆斯林世界的“基地”组织, 还有基督教世界的意大利红色旅、西班牙埃塔分离主义势力和北爱尔兰共和军等。 见证者·4个“9•11”寡妇 什么时候褪下你的结婚戒指?什么时候把你丈夫在电话留言机里的声音洗掉?怀念之后是更坚强地活着。 “女孩们”——她们这样称呼自己。 与这个称呼对应的“男孩们”指的是她们的丈夫——3名经纪人和1名银行投资家。 所不同的是,5年前,他们全部恐怖袭击中遇难。 “9·11”事件发生的10个月后,这群年龄不到40岁的遗孀们聚在一起喝酒,她们最后决定建立一个俱乐部。 她们调侃道,没人想成为这个俱乐部的其中一员… 我们同样需要反思,是什么样的因素和力量,让远隔万里、不同文化的人如此地相互对立、仇视,甚至完全不顾生命而去殉难? 如果我们不能够明白这一点,我们对“9•11”事件的理解永远是灰暗、恐怖,甚至是恐惧。 而后的十年中,恐怖袭击的“足迹”已经遍布了全世界。 2004年马德里爆炸案,190人丧生;2004年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326人死亡; 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至少56人丧生;2006年印度孟买爆炸事件,200人死亡; 2011年挪威爆炸案,至少92人丧生……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在恐怖袭击面前,也许已经没有人是“幸运儿”。 歧视难以避免,但仇恨会让世界黑暗 相同的语言、文化、宗教、生活习俗能为居民带来强烈的集体认同。 伴随这种集体优越感的是对其他集体的歧视,对本集体的保护。这是小到村落,大到国家之间交往的正常现象。 世界永远是现实的,导致人类相互仇恨冲突的那些根源永远无法彻底根除。 只要人类在价值、利益、信仰方面存在冲突,用暴力来表达诉求的方式就永远难以避免, 就像即使法制社会也会有犯罪一样。 但是如果不懂得宽容,仇恨只会一步一步升级。 “冤冤相报何时了”,消灭仇恨的唯一方式,就是忘记。 中国人的民族性容易纵容恐怖主义 一个社会如果有一个充满绝望、充满仇恨的人群,那么你永远也预料不到他们将会做出什么。 学者刘军宁断言:“恐怖份子以圣战的名义提出的超限战逻辑与中国人熟悉的逻辑相似: 为了神圣的理想必须不择手段地消灭一切敌人,必须调动人性中最恶劣的东西: 如仇恨、残忍;圣战不是请客吃饭,不能那样雅致,不能自我设限。 圣战是超限战,是消灭敌人的暴烈行动,为了‘神圣的理想’,必须泯灭人性中最可贵的东西: 如对生命的敬重,对他人的同情心和人的起码良知。” 9·11告诉我们:如果你自认为很安全,你就错了 世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遭受恐怖袭击的可能。 恐怖主义之所以“恐怖”,一个原因就是出其不意。 如果我们还天真的以为恐怖主义离我们很远,周围一切看起来似乎很安全, 那看看马德里,看看伦敦,看看莫斯科,以及曾被认为世界最安全的纽约。 居安思危,恐怖和仇恨真的从来不曾远离我们,中国并非净土,也从来不是恐怖主义的免疫区。 见证者·从橄榄球场走到战场的“大兵” 在美国遭受“9·11”袭击后,一个当时在美国橄榄球联盟里如日中天的球星放弃了他的高薪合同,参军入伍。 2004年春天,他在阿富汗阵亡——但不是死在塔利班的枪下,而是死于战友的一次误射… 见证者·幸存者简波特和丹波特夫妇:脑海里一直充斥着那层乌云 “飞机汽油顺着电梯流出并且迅速地被点燃,烟雾开始在整幢大楼里蔓延,温度迅速升高,屋顶开始洒水。 ”当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依然能感觉到她的惊恐… 9·11的悲剧不能再重演。 反思人性的意义在于, 首先,每一个生命、每一种人格都是值得我们尊重,仇视、怂恿暴力只能给世界带来痛苦和战乱。 另外,今天我们如何看待遥远的中东极端分子,明天可能就有人用他们的手段让我们成为受害者。 恐怖主义没有赢家。

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

靈恩運動

釋放的事工──內在醫治、家族邪靈   每一個信徒既都在參與屬靈的爭戰,信徒又如何預備自己參與「得全城」的佈道策略? 靈恩運動一向看重信徒靈恩的經歷。靈恩運動第一波中,甚至有靈恩的信徒認為有方言的經歷為得救的憑據。 到第二波時,雖較前一波為溫和,但仍以方言的經歷為第二祝福並得著豐盛靈性和有力事奉的根據。 在第三波中,強調神蹟的經歷和操練,在「內在醫治」的過程中釋放撒但在個人生命中的捆綁,並藉此作為事奉和生命的更新。 從內在醫治的靈命操練引申到「家族性邪靈」和「家居邪靈」勢力的對抗是近年靈恩運動在個人靈性更新的新趨勢。 為何信徒們不能經歷聖靈的大能?為何一些信徒屢屢被罪惡所勝?為何有些壞習慣不能改變? 靈恩運動的人士認為主要是撒但的轄制,以致信心有餘而靈力不足。 為何讀經、靈修、禱告也不能勝過這些轄制和軟弱?其原因乃是未完全對付撒但在個人身上的轄制。 這些轄制未必從個人犯罪和軟弱而來,可能源於那信徒家族性邪靈的轄制。 就是說,他的父母,甚至祖先交鬼的行徑或祖先中有人容許邪靈在家族歷史中享有權勢,這撒但轄制的權勢就會延續至這一代。 要突破屬靈的生命的障礙,就必須對付家族性的邪靈。 首先,要知道家族的歷史,了解父母或祖先究竟如何讓撒但權勢有機可乘,究竟現在的家居或家人中間有否一些屬於假宗教或邪靈的物件。 要經歷屬靈的爭戰,就要為祖先的罪禱告,祈求聖靈的能力得勝家族的罪或邪靈所來的咒詛,宣告撒但轄制的失敗。 這和一個城市屬靈繪圖的製作有密切的關係,前著是尋索一個城市的「根源性捆綁」(root bondage),後者是尋索一個信徒的根源性捆綁。   聖經教導信徒。 我們也應為祖先,甚至中國人一直以來反對福音的罪而代禱和認罪, 但是否就是對抗邪靈勢力的爭戰性禱告,和為了所謂斷絕了根源性的捆綁呢? 這是有待討論的。以斯拉為以色列的先祖所犯的罪認罪禱告, 其原因是對付家族性的邪靈,還是藉禱告針對當時百姓的軟弱和頑梗, 求神讓聖靈感動當時的百姓能有一顆柔軟和順服的心去接受神的道? 當時百姓們就放棄了所娶的外邦女子。 從以斯拉的生平,相信他最明顯的恩賜就是教訓人明白神的律法。(拉7:25-26) 百姓不單因聖靈的感動,是藉神的律法(神的道)進入的他們心靈,以致改變他們屬靈的光景。 其後,尼希米也邀請以斯拉宣告律法,也帶來以色列民能正視他們當時靈性軟弱的問題,在神面前過一個分別為聖的生活。(尼希米記第八章) 敬拜的更新──感性敬拜、讚美爭戰   「得全城」的佈道策略不單是個別信徒要成聖,作好準備;這也是末世教會的責任。 教會當如何預備自己迎接爭戰?結果引來另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由靈恩運動帶動的動感和情感的敬拜。 這些敬拜的新模樣與傳統教會靜態的敬拜做成強烈的對比,不少傳統教會的年青人十分嚮往活潑及有動感的敬拜,也做成他們與傳統教會間的矛盾。 這樣動感的敬拜,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接受聖靈的工作是外顯性, 聖靈也是一位動感、活潑的靈,人在聖靈感動下,很自然有動感和情感的表現。 人在敬拜中從被動(受程序的限制)轉為主動,必然更投入敬拜,更享受敬拜。 除了靈恩式的敬拜外,不少香港教會也開始思想敬拜的更新,例如,可按教會接受的程度, 容許不同的比例的動感元素加入傳統敬拜的禮儀中;對青少年人和慕道者,可以用較為他們接受的「尋道者崇拜」(seeker sensitive service), 以適切他們的文化和迎合他們的感受。其實,不同的文化和處境自然有不同敬拜的模式。 非洲信徒在動感的文化下必然有較動感的敬拜;中國內地的家庭教會必不能大跳大唱的敬拜,因為在當地的政治文化下,這是危險的! 其實,教會敬拜的更新不在乎甚麼形式,乃在乎敬拜者是否好好準備自己的生命向至高者發出心靈的回響。 正如耶穌教導撒瑪利亞婦人,那真正敬拜的是以心靈和誠實(以靈和真實)。 人嚮往靈恩式的敬拜是因為享受敬拜的氣氛,還是以心靈誠實來敬拜神?我們要知道敬拜的目的和主角是至高神,而非人。 在敬拜中,人的敬拜、讚美、感恩、默想等乃是讓至高神得著「享受」,如果在敬拜中只顧個人的感受是否得著釋放和享受, 這樣的敬拜很易誤入以人為中心的歧路,而非以神為中心的敬拜。   另一方面,不少靈恩教會認為敬拜和讚美是一項爭戰的職事,在敬拜和讚美中,也同時是一次靈界權力的接觸(power encounter)。 靈恩的推動者認為在一些針對教會音樂和敬拜的研究中,顯示神已逐漸復興敬拜的不同層面。 祂藉著音樂和敬拜,來推動每一個運動。個人在敬拜中向撒但宣告牠在信徒身上的作為是失敗的, 這樣屬靈的對抗使靈命得更新,同時也宣告撒但在教會、在城市、在世界的作為必然失敗。 他們認為:「『爭戰的讚美』的確是神賜給教會一項極好、且有效的攻擊武器,可用來對抗邪術、撒但崇拜、異端、新世紀運動等浪潮。」   究竟,敬拜、讚美的目的是為了爭戰,還是將榮耀歸給神? 他們常引用約沙法面對敵人攻擊時,就以敬拜、讚美的隊伍擺列在軍隊前,結果耶和華就派伏兵擊殺那來攻擊猶大的敵人。(代下第二十章) 驟眼看來,是讚美使敵人失敗;但經文清楚說明「勝敗不在乎你們,乃在乎神。」(15節) 猶大國利未人的詩班是因信心而讚美神,而不是以讚美作為攻擊的武器。 敬拜、讚美的唯一目的就是將榮耀、頌讚歸給全能者,而不是以功能作為目的。(啟示錄四、五章) 結語:   靈恩運動所鼓吹的神蹟、奇事不是真理鑑定的標準。(太7:15-23) 論到假先知也可以行神蹟、奇事。信仰的檢定標準就是聖經的話, 而聖靈也被稱為真理的聖靈(約14:17),祂也是引導我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16:13) 真正的聖靈運動(不是「近代的靈恩運動」)必然以聖經作為標準,而非經歷。 滕近輝牧師在《在聖靈中長進》一書內提到「分辨靈恩的12原則」頗值得我們參考。 成聖須用工夫,盼望我們能付代價地好好在真道上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