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 Kathryn A. Helmers)
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與畢德生(Eugene Peterson)、侯士庭(James Houston)齊名,被視為
當代北美福音派教會重要靈修大師,
傅士德在1928年出生,童年時經歷了經濟大蕭條,貴格會會友(在北美又稱作Evangelical Friends Church。
他在喬治福克斯大學(George Fox University, Oregon;該校以貴格會創辦人George Fox名)完成學士課程;
又在福樂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完成博士課程,獲頒授教牧神學博士。
此後開始與妻子Carolynn在南加州的一個小鎮牧會,又在母校喬治福克斯大學兼課(畢比正是傅氏的學生)。
夫婦二人共育有Joel和Nathan兩個兒子,如今定居於科羅拉多州丹佛市。
傅士德博士(Dr.Richard J.Foster),RENOVARE创办人及主席,
Azusa Pacific University之属灵成长学(Spiritual Formation)教授。
傅士德博士为享负盛名的作家与讲员,畅销著作包括《属灵操练礼赞》(FES出版)、《简朴生活真谛》(FES出版)、
《基督徒看钱》、《基督徒看权势》及《基督徒看性》。《属灵操练礼赞》(增修本)为其最新力作之一,
书中补充了不少有关属灵操练的资料,帮助读者易于掌握及实践,过一个与父神亲密同行的生活。
傅士德廣受公眾注目是1978年。那年他的處女作《屬靈操練禮讚》
http://www.livingwater4u.com/reader/b_shulingcaolian/
(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中譯:FES Press)一書出版面世,在英語世界裡大受歡迎,更榮獲當年的北美年度作家獎。
書中傅氏把
12種屬靈操練分為內在的(inward)2默想,3祷告,4禁食,5研究、
外表的(outward)6简朴,7独处,8顺服,9服侍和
團體的(corporate discipline)10认罪,11崇拜,12引导,13庆祝;三大類別詳加說明。
傅士德相信基督徒是靠主的恩典而活,而屬靈操練更是靈程上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1998年,他出版了《屬靈傳統禮讚》(Streams of Living Water:
Celebrating the Great Traditions of Christian Faith)一書,書中介紹基督教六大屬靈傳統,
包括:靜觀(充滿禱告)、聖潔(充滿美德)、靈恩(充滿靈力)、社會公義(滿有憐憫)、福音(以道為中心)和道成肉身(聖禮的)。
他深入探討每一傳統的獨特貢獻,並透過聖經人物及古往今來的代表人物,從他們發人深省的生平來把該傳統活現出來。
書中還指出每一種傳統的強項與弱點,以及具體提出把優點實踐的方法,供信徒日常應用。
本書榮獲1999年美國ECPA年度好書金牌獎。
1982年,《屬靈操練禮讚》中文版面世以來極其暢銷,
至今已達20刷(計82年初版8刷;93年增修版11刷,09年至12th刷),
又曾為本書出版過研讀指引。
這本書曾帶動了一浪接一浪的講座、靜修營和讀書研習小組的熱潮,對華人教會的屬靈觀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該書原著出版十年後,於1988年曾作出增修。
至於何謂「屬靈操練」﹖傅氏用了一個很傳神的比方來說明:
「試想在一道陡峭狹長的山脊上,兩邊下方都是峭壁懸崖。
右邊深谷是靠人為努力去追求義所帶來的道德破產,就是歷史上被稱為道德主義的異端(heresy of moralism)。
左邊深谷是由於缺少人為努力求義所帶來的道德破產,又稱為廢法主義的異端(heresy of antinomianism)。
在陡峭狹長山脊上有一條小徑,就是獲得靈性操練恩典之途。」
他更在《屬靈操練禮讚》書中開宗明義,道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禍因是淺薄」。
為此緣故,他主張屬靈操練不僅是屬個人的和內在的事,更是在社群中和世界的事。靈性則是從日常與別人一起生活相處中活出來。
他後來長期擔任肯薩斯州同濟大學(Friends University in Wichita)神學副教授及駐校作家(Writer in Residence);
又獲南加州阿祖薩太平洋大學委任擔任榮譽教席(the Jack and Barb Lee Distinguished Prof. of Spiritual Formation),
主要講授靈命塑造。八○年代末期,他創辦了RENOVARÉ(拉丁文意思是「更新」),
是一個專以教會會眾為服事對象的機構,推動信徒靈命塑造及地方教會更新運動。
2008年,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 Kathryn A. Helmers)又出版了新著
《讀經力量大》(Life with God: Reading the Bible for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中譯名稱暫定,預計於2010年由校園出版)一書,為信徒靈命紮根和讀經釋義提供開啟鑰匙,教人期待。
-----------------------------------------------
主後1600年代正是英國混亂的時期,貧富不均、社會混亂,宗教亦如此,但其它哲學、歷史、文學卻是正興旺的時期。
創始人喬治‧福克斯生於1623年,家人均為聖公會會友,但因納稅制度
(人民所納的稅政府將一部份歸給教會,似乎國民都是聖公會的會友,不管信不信,百姓都「奉獻」了) ,他父母不太贊成。
年青時他去當製皮鞋學徒,認真學習,深得老板賞識,漸漸將一切經濟權交給他,別人叫他趁機報虛帳撈一筆,
但無論如何他都不肯,堅持只得當得的,因此被取綽號叫『實在先生』。
當他逐漸有錢以後,內心卻越覺空虛,有許多朋友要找他喝酒,他覺得浪費而不為,便決定離開那些朋友;
然而他再三找尋都無法滿足心靈裡的需要,失望之際,有一天在路上走時,聽見有聲音說:「有一位能解決你的問題」,
從此他找到了耶穌,得著了「內在之光」真理的啟示,從此,一生踏上為真理之光做見證的艱苦路程。
1647年他開始外出傳道,所傳的內容包括:
1.真正的基督徒乃是打開心門接納耶穌者。因為他知道在教會裡的不全是基督徒,乃是打開心門接納耶穌的人才是基督徒。
2.人人在神面前是平等的,不論社會地位、階級都是罪人 。
3.基督徒每一句話都是實在的,反對假冒偽善。
4.唯有耶穌才能拯救社會,並且告訴人們:「你在社會上如果有影響力,則更當做個誠實人」。
福克斯因傳揚上述四大內容,於1650年被捉在法官面前受審時,法官本尼特要他發誓不再擅自傳道並收回他所傳的,
他告訴法官:「你若知道上帝的公義,就應當戰戰兢兢(QUAKER)。」
法官反唇相譏說:「那麼你就是顫抖者﹝QUAKER),因此有 QUAKER (音「貴格」) 之小名傳了出來,
人們便稱福克斯及他的同道為貴格會 (原為恥笑後來卻成為尊敬) 的會友。
福克斯本意並不是要創立新教派,目的只是呼籲基督徒行事為人當遵從聖經的教訓。
這並不是新的教導,而是靈命更新的提醒,強調作耶穌基督門徒的重要性。
但因當時英國國教內部的腐敗,聖經的教訓為許多傳統儀式所綑綁,許多信徒至為不滿。
因此,聽從福克斯的教導得到生命的真光的信徒,很自然地組合成為一個富有生命力的宣教團體,
勇敢的起來為耶穌作見證,雖多有被捕入獄、受盡折磨、喪失生命的,
然而其影響力不但帶給英國在十七世紀很大的信仰復興,也挑旺起信徒向普世宣教的熱忱。
不到十年,他們的足跡便遍及了整個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愛爾蘭、甚至到了歐洲。
1887年12月,美國俄亥俄州貴格會宣道部宣教士就以貴格會(QUAKER音) 的名稱在中國華東傳福音、辦學校、蓋醫院。
由於貴格會對人道的、慈善的事奉有卓越的服務與成就,因此於1947年嬴得諾貝爾和平獎。
1953年11月,美國俄亥俄州貴格會差派老慕德牧師夫婦及赫思恩教士來到台灣,為了與其他教派合一事奉,在長老會宣教師孫雅各牧師的建議下,把在台灣的宣教出發地設在嘉義,是由於當時南部教會數比率較少。
在名稱上,因在大陸已沿用了「貴格會」名60年,所以1954年元月二日宣教師在嘉義開會,第一次議事會時就決定用『基督教台灣貴格會』為名,以『TAIWAN FRIENDS MISSION』為英文名,展開在台灣的傳福音工作,同年十月,年輕的慕維德牧師夫婦也抵台,1957年在大陸宣教多年的棣慕華老牧師夫婦也來了,同年老慕德牧師退休返國。次年又有任如松牧師夫婦來台,再過一年,范恩滿教士也來了,1963年包立漢牧師夫婦也被差派來台,是美東貴格會在台灣的宣教師達到了最高峰。
多年後,雷宣福牧師夫婦、殷馬可牧師夫婦、柯維道教士夫婦相繼抵台。
貴格會的精神是從約翰福音15:14、馬太福音6:33以及申命記四章25/31 節而來,因此有稱為朋友會或友誼會,期望我們都遵祂而行。
--------------------------
以馬內利原則(Immanuel Principle)
通向與神同活的美麗願景
聖經不厭其煩地重複述說神與某某人同在:與亞伯拉罕,與摩西,與以斯帖,與大衛,與以賽亞、耶利米、阿摩司、彌迦、哈該、瑪拉基,與馬利亞,與彼得,與雅 各、約翰,與保羅、巴拿巴,與百基拉、亞居拉,與呂底亞、提摩太、以巴弗提、非比……等等多不勝數的人同在。這些各不相同的生命故事拼成了一幅馬賽克圖, 顯示在各種人生處境中、於特定的歷史時期或任何時候,都可以這樣「與神同活」。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往往善於提供願景。就像一個國家的領導者,若提供國家美好的願景,能激發全民團結齊心,共同為了創造美麗家園而效力;一家公司的老闆, 若提供公司實在的願景,能讓全體員工有努力的方向;一位好的屬靈導師,若提供生命的願景、異象,能讓一個無所定向的人,找到生命的下錨之處。
無與倫比的計畫
喜歡參與我們一切的上帝,對每個生命和屬祂的群體,也有一個美麗且完全的計畫。
祂精心繪製了一幅圖畫,彰顯了祂的心意:「以馬內利」(神同在)。
這幅畫記 載了上帝從創世紀到啟示錄,在每個跟隨祂的人和群體中間進行的創造和救贖,
以各種生命故事為經,各樣的歷史處境為緯,每個看了這幅畫的人,都會被深深吸引,
渴望自己的生命,也能真實交織出「與神同活」的韻律與活潑。
讓上帝的計畫成為我們的願景
傅士德教練在《讀經力量大》第一部分,誠摯邀請我們悠游「與神同活」的大江大海。
游過無數次聖經洋海的傅士德說,這趟旅程精彩可期,但可別馬上就衝動下海!
先留在岸邊吧,好好欣賞這幅「以馬內利」的美麗圖像。
聖經好像一大片河川流域,主流直接通向大海,沿途有支流從各岸不停匯入,水流從發源地到出海口,
水勢浩大,情景可觀,上帝用這幅畫激發每位泳者的想像,讓每位泳者動身之先,更多期待最終目的地的美好榮景。
因此,在學習各樣游泳技巧和下海之前,我們需要培養正確的態度和眼光來讀經,否則我們很容易迷失在聖經的汪洋大海中。
如何養成正確的態度?
傅士德給了三樣寶貴的建議:
首先要充滿期待進入聖經洋海,就像每個孩子期待出遊,躍入聖經洋海,我們也期待與聖經中的永活作者──上帝相遇。
其次,要全神貫注地進入聖經洋海,按著聖經本質來讀,否則我們很容易抓住支微末節的東西,誤認那些東西可以幫助我們與上帝相遇,事實上卻帶我們遠離上帝。
最後是心懷謙卑地進入聖經洋海,倒空自己,不預設主觀立場,讓聖靈來帶領我們,領受從基督而出的活水江河,湧入我們乾渴的心靈。
我們若預備好自己滿心期待、全神貫注、心懷謙卑就進豐富的聖經洋海,接下來傅士德要傳授我們怎麼樣才有能量前行囉!
讓靈修大師傅士德告訴你,讀經的力量有多大!
從小到大,為了應付大大小小的考試,我們被迫捧讀各式各樣的課本,
文組學生把化學元素表編詩硬背,數學天才推算出長恨歌的程式邏輯。
一本課本可以讀個五遍、十遍,重點線條畫得花花綠綠。但是考試一過,課本論斤賣,也不管他後宮佳麗究竟有幾千了。
這樣一想,基督徒對聖經的推崇備至真是不可思議。
不論是三年兩約走一回,或是一年兩約讀三遍,總沒有將聖經打包拍賣的一天。
究竟是什麼力量,吸引基督徒一再回到聖經裡?
說了你可能不信,基督徒讀聖經,比較像是在玩Wii。你看他們津津有味地一讀再讀,就像是玩Wii的人在螢幕前手舞足蹈。
你以為他們是傻子,其實是因為你看不見他們所見的美好異象。
為了實現眼前的願景,他們一次次用心靈、用頭腦,回返聖經世界。
而每個遊戲前的基本動作指導,則像是各式各樣的操練:
獨處、靜 默、禁食、服事、禱告、順服……,都幫助他們在身體、意志、心靈、品格各方面,得到過關斬將的力量。
好消息是,北美靈修大師傅士德,提出一種「以馬內利讀經法」,帶領我們進入神與人同在的3D聖經世界:
默想馬利亞領受童女懷孕的預告,我們操練敬畏與順服;
看見彼得行在水面上,我們操練承擔的勇氣;
看著約拿逃避神的呼召,我們操練悔改與憐憫;
讀到大衛失腳,我們操練聖潔的品格。
你會發現,讀經力量大,不在於得著呼風喚雨的能力,而是藉著種種操練,使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真正活出與神同在的生命!
儘管我們的耳被罪堵塞而發沉,傅士德仍喚醒我們注意,上帝從未止息與人相交的渴望。
累積長久豐富的經驗,傅士德在本書展現了如何活潑運用屬靈的操練,以開啟我們的耳,聽見上帝的聲音。
這是一本需要細嚼慢讀的好書。
──聶大衛(David Neef,《今日基督教雜誌》主編)
----------------
《讀經力量大》一書也提到「禱讀聖經」就是默觀的四種步驟
「禱讀聖經」(Lectio Divina)(誦讀;靈閱、禱讀法)。
他提到誦讀、默想、祈禱、默觀四步驟,他將誦讀之後加入「聆聽」,將默觀又稱為「順服」。
所以基本上基督教的靈修大師,幾乎都知道操練「禱讀法」四個步驟。
就是默觀的四個步驟,因為禱讀法就是默觀的方法,同義異名。
自由傳道強調從祈禱要直接到默觀,除非是靈修高手,一般信徒還是要從祈禱、透過詩歌、愛語才能進入默觀。
讀經是默觀12步驟的第四步驟、默想是第五步驟、祈禱是第六步驟,
默觀是第十步驟即最後一步驟(感謝和見證是默觀之后的動作)。
------------------
聖經是一本力量之書,你覺得生活疲乏,沒有能力,聖經裡有無窮的能源供你發掘。
聖經裡面有開天闢地的力量, 聖經裡面也有力挽狂瀾的力量。
以小擊大、以寡敵眾的力量,聖經更是不乏例證;至於深入人心、改變靈魂,對聖經來講直如家常便飯。
聖經有喜樂的力量、有剛強的力量、有盼望的力量、有勇氣的力量、有溫柔的力量;
聖經還有反敗為勝、不屈不撓、勇於真實、展翅飛翔、起死回生的力量。
你如果說聖經是個力量的寶庫,相信沒有人會反對。
可惜的是,基督徒往往小看了手上這本聖經。
我們用每天茶餘飯後的時間,拿神創造天地的偉大史詩來磕牙;
我們用無聊打發時間的方式, 來讀出埃及裡的磅礡;
我們用看報紙娛樂版的方法,以為列王紀裡講的都是八卦;
我們用囫圇吞棗的粗率,閱讀大小先知書裡每一個情感曲折;
我們用交差了事的心態,草草敷衍福音書裡每個耶穌的比喻;
我們用挑三揀四的苛刻,嫌保羅寫的東西複雜八股沒有實用價值;
我們更用求神問卜的輕挑,來翻約翰最動人心扉的啟示異象。
然而,聖經不容我們如此輕率。
聖經裡那比核子彈還要強大的力量,要的是我們的專注、需要我們最好的腦袋。
我們應該要像海洋學家研究大海一樣謹慎,才能從聖經中重新挖掘澎湃的力量;
我們也應該像氣象學家研究氣候那樣小心,才能從聖經中體會風雲電掣的力量;
我們也應該像地震學家研究地震那般戒慎,才能從聖經中找到翻天覆地的力量;
我們還應該像動物專家研究野生動物一般有膽識,才能知道聖經是何等地狂野奔放。
你是否渴望像大衛那樣一夫當關,渴望像以利沙那樣驚天動地?
你是否希望像保羅那樣為了教會四處奔走、不辭辛勞的保羅,像約翰那樣到了晚年,還如火一般燃燒?
事不宜遲,就讓我們一起從聖經這個寶庫中支取力量,學習真正的「讀經力量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