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1節,第1節介紹作者是「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語錄」。所謂「大衛的兒子」,通常是指所羅門王。但這種對作者的認定並不被聖經學界所接受,雖然「傳道書」被列入在舊約聖經中的「智慧文學」之類,而所羅門也被看成是舊約聖經中很有智慧的君王,但真正的作者並不確定,原因是這本書從頭到尾都沒有提起所羅門的名字,而希伯來文的「兒子」也可當作「後裔」解釋。也許是一位認真的編撰者,蒐集許多智慧者的語錄而成。
2. 一:2—11節,在第2節一開始就說「空虛」(hebel),這也是整本傳道書的主題,全書總共有35次用「空虛」這個詞,特別是在本書的前半段,也就是從第一章至六章9節,不僅使用的次數多,且一再用於每章的段落處(參考一:14、二:11、17、26、四:4、16、五:10、六:9)。這個詞在希伯來文表示「氣息」之意,如詩篇第一四四篇4節所用的「一口氣息」。另外也可以當作是「短暫」、「空泛」之意。有時也可以當作「沒有意義的事情」。
a. 第3節開始將主題引出,並且申論的基礎就是在「太陽底下」。這個詞也是傳道書的重要詞句,總共用了29次之多。所謂「日光底下」,意思就是沒有遮掩的、明顯的、可清楚明白的事。緊接在日光底下,傳道者用「週而復始」的方式來形容,一個有限、規律、界線的生命循環(4至8節)。他似乎在說明一種定律,無法改變的生命軌跡。如果大自然是這樣地循環周轉,則人也是屬於大自然的一環,也跟大自然一樣,沒有區別。
b. 第9至10節,往前看,人會說是「新的」,回頭一望,發現所謂「新的」,其實都是舊的,因為人的能力就是這樣有限。除非是在上帝的裡面,否則沒有「創造」(只有「創造」才有新鮮的事可言),或所謂「新的」、「不曾發生過」的事。因為上帝才是創造者,在祂的手中新的事物一再出現(參考以賽亞書四十三:19—20)。
c. 第11節,過去的事將會被現在發生的事所取代,同樣的,現在發生的事,也會被後來發生的事所取代,歷史就是這樣轉動著,人的生命也是這樣不停地循環。
3. 一:12—18節,第12節為傳道書的言論、思想定下一個明確的標準,那就是君王的觀點。當人都在想:如果能成為君王,生命會是多麼地貴重,可以享受無窮盡的榮華富貴。但是,這位「比任何一個統治過耶路撒冷的人都有智慧」的君王,卻發現生命其實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即使有智慧,也不能解開人生命的憂愁,相反的,是愁上加愁。因為,以人的能力尚且無法改變既定的「彎曲」,使之變直,那還有甚麼「智慧」可言?沒有。人的智慧只會增添人的愁煩,唯有屬於上帝的智慧才是真實的。
4. 二:1—11節,這段經文中,作者以三方面來解釋人在尋找生命的內涵,包括了:(1)藉酒自娛,尋求快樂(2至3節),(2)為自己積聚財寶(4至8節),(3)要有甚麼,就有甚麼。(9至11節)。結果發現,即使是這三樣也無法滿足或是使生命的內涵飽足。
a. 在第(1)項中,作者仍以「智慧」作為他追求生命的主要衡量標準,並沒有失去理智。即使如此,還是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
b. 積聚財寶,這是一般人所努力的方向。這位作者可說是很能幹的,他知道怎樣從事生產、做生意買賣,也知道怎樣累積萬貫財富,甚至強盛到比在耶路撒冷住過的人還多,且富貴到足以「隨心所欲」的境界,即便如此,結果還是一樣,和沒有得到上述這些的人沒有兩樣。
c. 要有甚麼,就有甚麼。且這些所得並不是貪污得到的,而是靠自己的勞力得到的,也就是真實用功才有這樣的成果。就算是如此,還是無法掌握自己的生命。路12:16-21節,記載耶穌基督舉例說明一個「糊塗」的巨賈,財富甚多,且認為從此不必愁惱了。但耶穌基督卻說這個人是很糊塗的,因為他忘了,一個人如果失去了生命,一切的勞碌都將化為烏有。
d. 作者將焦點放在「太陽底下」這個基礎上。太陽,這是日光之意,也就是指可以攤開來看的一切事物,沒有隱藏的地方,人清楚地看到所擁有的是甚麼。其實,即使是富貴如君王,富有如大財主,生命貴重的本質和這些都扯不上關係。正如耶穌基督對那位「糊塗」的財主所下的結論說:「你這個糊塗的人,就在今夜,你得交出你的生命;那麼,你為自己所積存的一切財物要歸給誰呢?那為自己積聚財富,在上帝眼中卻不富足的人也是這樣。」也可比較耶穌基督所說的另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一個人就是贏得了全世界,卻失去自己或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沒有!」(路加福音九:25)他也說:「你們要謹慎自守,躲避各樣的貪婪;因為,一個人無論怎樣富裕,他的真生命不在乎他有多少財富。」(路加福音十二:15)
5. 二:12—17節,這裡作者以「智慧」為主軸,用之與愚拙對比,結果發現二者之間遇到死亡時,結果都是一樣,智慧者不會因此多活幾年,愚拙的人也照樣過日子到生命的結束。作者並沒有否認智慧的價值,而是確認智慧對人生命的貢獻、幫助。只是如果以生命的終結來看人,則是不論智慧、聰明的人,或是愚昧不智的人,都會得到相同的結果──死亡。誠如耶穌基督對門徒所說的:「你們當中又有誰能藉著憂慮多活幾天呢?」(路加福音十二:25)沒有任何人有這樣的能力,即使是聰明才智甚高的人也一樣會面臨死亡的威脅。
死亡,一直是人類對生命探索的重要課題,可是,時至今日,人類對死亡的認識還是很遙遠、模糊不清,甚至不敢去接觸,因為它威脅著人生存的意志、意願。從歷史來看,任何功勞顯赫的領袖、英雄也一樣,即使後代在書本上讀到他們,真正會想要學習他們的又有幾人?從這裡可以比較使徒保羅對受過希臘文化教育的人所提出的觀點,就是:人若沒有認識復活生命的主──耶穌基督,就算求得了智慧,也是枉然;相對的,當一個人尋找到復活生命之主──耶穌基督時,可能被別人視為愚蠢,卻因此而得到永恆的生命(參考哥林多前書一:21—25)
6. 二:18—23節,這又是另一種對生命的感嘆。可比較詩篇第卅九篇詩人所寫的詩歌:「人生如泡影。一切的操勞都是虛空;他累積財富,卻不知道歸誰享受。」(詩篇卅九:6)耶穌基督比喻中的那位財主正是如此的寫照,耶穌基督說財主糊塗,因為他不知道死後誰將擁有他身上的財物(路加福音十二:20),就算是留給子孫,他們是智者或愚者,沒有人知道。作者在這裡提出三樣生命黯淡的想法:(1)勞碌所得,卻為沒有任何勞碌的人承受。(2)勞碌一生,辛苦的代價究竟是為了甚麼?(3)因為勞碌辛苦營生,結果換來的是夜夜難眠,不得安寧入睡。而在台灣,最普遍看到的例子是留下遺產給後代子孫,使原本相安無事的後裔,因為爭奪遺產而分裂、對薄公堂。這更是虛空中的虛空!
7. 二:24—26節,這一段才是作者真正想說的話—上帝才是生命的主宰,就如同先知以賽亞所傳出的信息:「我造光明,也造黑暗;我降福,也降禍。我──上主做了這一切事。」(以賽亞書四十五:7)這也是傳道書的中心主題,同樣的詞句出現在第三章12至15節、第五章18至20節、第八章15節、第九章7節。生命的主──上帝,希望人享受生命,而不是為勞碌終生。如果將這段經文比較耶穌基督所說的:「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了生活上所需要的飲食,或者身上所穿的衣服操心。難道生命不比飲食重要,身體不比衣服重要嗎?你們看天空的飛鳥:牠們不種不收,也不存糧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飼養牠們!你們豈不比鳥兒更貴重嗎?你們當中又有誰能夠藉著憂慮多活幾天呢?」(馬太福音六:25—27)
第26節比較申命記第三十章1節、 15節、19—20節,摩西對以色列人民所說的話:「現在,我要讓你們在祝福和詛咒之間自作選擇。」或是:「現在,我呼喚天地來作證,把生命和死亡、祝福和詛咒擺在你們面前。選擇生命吧!你們和你們的子孫就能存活。要愛上主──你們的上帝,聽從他,對他忠心。這樣,你們跟你們的子孫就能存活,長久生活在他應許給你們祖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土地上。」傳道書的作者認為沒有上帝的賜福,人所有的操勞都是空虛,且其所得的會轉成為敬畏上帝的人得到。那就是祝福與詛咒之間的差距,如同生存與死亡之間的差別。
8. 三:1—15節,從第1至8節明確說明一個基本觀念:一切都在上帝創造的「秩序」裡。上帝的創造就是使沒有秩序的「混沌」、「黑暗」、「水面」(請參考創世記第一章2節),進入有「秩序」(晚間過去,清晨來臨。參考創世記第一章5、8、13、19、23、31節等)。人是生活在上帝所創造的這種「秩序」裡,失去這種與天地共同生活的「秩序」,人就無從依附生存的空間。因為沒有「秩序」,會對人的生命構成威脅。
a. 第11節是這段經文的中心經文,說出上帝創造這樣有「秩序」的生存環境,人的困難是無法清楚明白上帝的用意。這就像約伯最後回答上帝時所說的,上帝所做的一切實在是太「奇妙異常,不能領悟」(約伯記四十二:3b),也向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上主說: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不是你們的道路。正如天高過地,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五十五:8—9)但作者強調上帝這樣奇妙的作為,就是要人「敬畏」祂(14節),這一點也是箴言作者所要強調的。
b. 作者發現人每日的生活中,循環不停的就是吃、喝、殷勤勞作。因此,生命中每天都必須如此,這就是上帝給人的最大祝福。因此,好好享受上帝給人的祝福,才是生命最高的目標。
9. 三:16—22節,由這段經文來看今天在經濟發展國家所推動的「動物保育」工作,就會發現今天的人所做的「動物保育」運動,其實並不是甚麼新鮮事,就像傳道書作者在第15節所說的:「現在的事或將來可能發生的事,從前已經有過。上帝使同樣的事重複出現。」確實是如此,人並不比獸類更聰明,人類往往從動物學習生存的技能,更常從動物的生態,認識大地環境。
a. 第16節也是約伯記的主要議題:為甚麼好人會受苦難?相對的問題是:為甚麼作惡的人飛黃騰達?作者提出解答,接受既有的社會現象:在應該有「公道和正義」的地方,卻隱藏著「邪惡」。所謂「應該有」,是指司法、法庭、法官等。從先知文獻中,可看出有人因為收受賄賂,導致司法扭曲案情(參考阿摩司書五:10—12,參考申命記十六:18—20)。但是一定要記住:真正的審判是在上帝,有這麼一天,人都要面對上帝的審判。上帝的審判是公正、無私的,因為「沒有一件事能向上帝隱瞞;一切被造的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眼前。我們都必須向他交帳。」(希伯來書四:
13)
b. 依照創世記第二章記載對創造的描述,人和其他的動物都是用「塵土」創造的。人並不比獸類強多少,有一天都將回到原先的創造本質──塵土。
10.從第四章開始到第十章20節止,所蒐集到的言錄都屬於比較零散的,沒有像前面那樣清楚、連貫。這段經文中屬於生活層面範圍的言論比較多。
11.四:1—16節,這章經文主要談及的問題都與「同伴」有關,比如與左鄰右舍、家庭成員等。
a. 第1至3節是論到「別人」,包括被欺負的人和欺負人的人。第1節後半句的「欺負他們的人有權有勢」這句話,可比較第5章第8節,因為官官相護,導致被欺負的人無法得到公義的對待。
b. 第4至6節則是看到別人飛黃騰達而心生羨慕,這並不是健康的觀念。第5節提醒懶惰的人,其結局是死路一條,而第6節可比較箴言第十七章1節:「吃一塊硬餅乾而心安理得,勝過滿桌酒肉而相爭相吵。」這是告訴人嫉妒對人的生活沒有幫助,反而有害。
c. 第7至8節,說到人沒有後裔可繼承財產時,就不需為生活累積財富。如果一個人只知道累積財富,卻不知道所為何事,那就不是累積財富,而是貪婪。
d. 第9至12節,則是提起「孤單」對人的實際生活不太好;包括沒有兒女而整天勞碌的生活態度,以及缺少生活的友伴、真實的朋友,都是一種缺陷。因為人的生命會有「意外」,需要別人的扶持、照顧。孤獨對人的生命就是一種威脅。
e. 第13至16節,古時候的人有一種看法,就是人的智慧會隨著年齡的增高而加添。但如果年齡增高,智慧卻相對衰退,那是「愚不可及」,這樣的人,遠不如年紀輕卻知道表現出智慧果實的年輕人。
「三股合成的繩子是不容易拉斷的」,這是一句古老的流行諺語。說明一個人如果融入了社會中,與別人相互交織在一起,則人生的旅途中就會多出許多自己能力所及的力量,也可以克服許多生命旅途中的障礙。
12.五:1—7節,作者這段話即使對今天的基督徒也非常的貼切;主要在說明一個人面對上帝,最好的態度就是以謙卑、敬虔和安靜的心聆聽上帝的話語。
a. 第2節可比較箴言第二十章25節:「向上帝許願前必須三思,以免後來懊悔。」以及馬太福音第六章7節:「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異教徒那樣重複沒有意義的話。他們以為只要長篇大論,上帝就會垂聽。」
b. 第5節可以比較民數記第三十章2節:「有人向上主許願,或是發誓守誡,都不可失信,一定要照著他所說的去做。」
c. 第7節最後說「必須敬畏上帝」,這是當人面對上帝時最基本的態度。如果沒有這樣的態度,所說的一切,為敬拜所準備的一切獻祭之物都沒有甚麼意義。
13.五:8—20節,這段經文主要談及累積起來的財富。如果累積財富是從正
當的方法得到,那還好。但是有人累積財富是以欺壓貧窮人,或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這樣的財富不但對人沒有意義,反而有害。第12節說出當今社會的百態之一,就是有錢人總覺得生活在不安全的環境中,因為隨時得預防盜竊、宵小光顧,甚至是匪徒綁票的危險。但貧窮的工人卻可以安然入眠。財富對人的生命不見得有幫助,有時反而成為生命的另一種負擔。
a. 第13節也就是台灣俗語所說的:「財富多,不一定是幸福。」
b. 第15至16節可比較約伯記第一章21節:「我空手出生,也要空手回去;上主賞賜的,上主又收回。」
c. 第18至20節一再強調「上帝賞賜」的重要性,以及對生命的賜福。上帝給人的是甚麼,就盡情地享受,因為上帝所賜給人的,都是最好的,也是對人的生命最有幫助的。尤其是從工作勞碌中所得到的酬勞。
14.六:1—12節,這一章以對比的方式看生命的意義;重點是榮譽、財富、產業並沒有為人帶來生命安全的保障。榮譽,這是常常會改變的空洞之「物」,因為它很容易隨著社會的價值觀念、外在因素的改變而改變。財富也是一樣,並不一定會為人帶來安定、幸福的保障(參考路加福音第十二章16至21節)。另外,長壽固然使人羨慕,但是,如果長壽卻不能享有生命的快樂,也是一種負擔。比如說衰弱多病的身體。再者就是死後不能安葬的人,也是對生命的一種諷刺,特別是那些留下許多財富,卻因為後代爭奪財富而起糾紛的人,連帶的就是拒絕將父母安葬,為的就是想利用死者作為爭奪的「工具」。許多在政治風暴中被重新批判、定位的政治人物,就是死了也常被挖掘出來「鞭屍」,甚至有的人在臨終之前,也害怕被人發現他的屍體。這樣的例子古往今來不勝枚舉。如果擁有這些名譽、財富,卻是這樣的結果,與其如此,不如像一個流產的胎兒來得好。
作者將生命的重點放在第9節:滿足。這是生命最好的解釋。
15.七:1—14節,這段經文在句型上有個特別的特色,就是「甲」勝過「乙」。從出生到死亡;從名譽到珍貴的香水;從明智的人到愚蠢的人;忍耐勝過傲慢 等。
a. 第2節是非常有意義的一節,它說明一個人應該怎樣對待別人,特別是關心家裡有喪事的人的重要性遠比參與喜宴來得多,原因是死亡乃共同的生命終點,參加喪禮就如同在為自己的生命終結作預習。
b. 第11至14節的重點就在「明白上帝的旨意」。這也就是箴言作者一再強調的「敬畏上帝」,乃是智慧的來源。智慧就是使人知道怎樣避開災難最好的力量。再者,作者在這裡要提醒人們,無論是怎樣的生命際遇,應該記得萬事都有上帝的旨意在裡面,無論順境與否,最好是尋求上帝的旨意(參考羅馬書八:28)。不過在第八章16至17節,作者說怎麼找都找不到智慧,可以明白上帝的旨意。
16.七:15—25節,這段經文有如箴言作者強調的,智慧重於一切。但智慧是來自敬畏上帝。第15節也是約伯記作者努力想探討的主題:為甚麼好人會受苦難?和詩篇第一篇作者說的「好人有好報,壞人有惡報」不相同。因此,有人採取相當消極的態度,甚至對公義的事不積極關心(16至17節),但是,敬畏上帝的人知道哪一種態度並不是正確的(18節)。第21至22節讓我們知道,生命不要浪費在在意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台語有句俗語說:「話在別人的口裡。」意思是:人家的嘴巴要怎樣講,我們無法約束。最好的方式是先約束自己的嘴。
真正的智慧很難求,因為它是許多人長時間的生命結晶。
17.七:26—八:1節,箴言對婦女也有許多不好的評語,就像這段經文一樣。雖然在第28節中說找不到好的女子,箴言卻說有非常好的才德婦女。而聖經路得記裡的婆婆拿俄美與媳婦路得,則是有智慧的婦女。她們知道怎樣在危機的生活環境中尋找生存的空間,並且運用智慧,使近親可以幫助她們延續後代而得以保留財產。
第29節是對人生命的議題,作者所作的結論:上帝的創造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自己。
18.八:2—8節,如果一個君王可以操控人的生命存活或死亡,那麼,對君王就要有明智的認識。就像俗語所說的「明哲保身」。因為知道自己的力量無法抗拒,但應該知道甚麼時間、方法才是出手最好的時機(6節)。這也說明第三章1至8節的思想主軸:凡事有它的時間。第8節說出無論誰,都有共同的生命結果:死亡。且沒有人知道死亡的時間。
19.八:9—17節,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作者還是回到人生的一個基本面:善,會有善報;惡,會有惡報。這是定律,一定會這樣。只是有時候人等候的「報應」時間未到就已經別世了。雖然一再發生於人身上的,是惡人順利,義人卻一再受冤屈,但是,上帝還是會主持公道。人對上帝處理善、惡的事、準則,永遠都無法明白。這就有如使徒保羅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所說的:「聰明人在哪裡呢?博學者在哪裡呢?世上的雄辯家在哪裡呢?上帝已經使這世界的智慧成為愚拙了!上帝運用他的智慧,使世人不能夠藉著自己的智慧去認識他;相反的,上帝決定藉著我們所傳那『愚拙』的信息來拯救信他的人。」(哥林多前書一:20—21)
20.從第九章至第十章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大家都有相同的命運,但對命運的事卻「沒有人知道」。這也是第八章觀念的延伸。再者,這一章用許多相對性的句子,包括愛與恨、義人和邪惡的人、好人與壞人、虔誠的和不虔誠的、獻祭的與不獻祭的等等。
21.九:1—10節,第1節說出整章的中心思想:一切都在上帝的支配下。也就是說上帝掌管一切的生命。無論是有智慧的人、義人等等,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下。因為在上帝掌管之下,作者提出「命運相同論」的看法,這是指人無論怎樣巧辯、鑽營,都無法逃脫上帝對人生命的主宰權。因此,尋求生命的存活乃是最好的方式。但是一個人要求得生存,乃是從敬畏上帝開始。離開上帝,等於離棄了生命的泉源,生命很快就會枯萎。作者強調有生命才有希望,才有獲得伸冤、平反、賜福、享受安樂、幸福的機會。
22.九:11節—十:1節,第11至12節說出人在社會上現實的生活經驗—有能力的人,並不見得被重用。這個世界往往是小人當政。就像人往往無法料到未來會發生的事一樣,這也說明了人在生命上的軟弱。
第16節很接近俗語所說的:「人微言輕。」說明一般人,尤其是擁有權勢的人,往往會忽視真正的智慧。他們不是以金錢為倚靠的力量,就是以為擁有武力就是生命的保障。但是,事實的經驗告訴我們不是這樣。而是有智慧才能勝過一切,因為智慧乃是從上帝來的。在第18節說到「罪人」,意思乃是愚蠢的人會將原本可能成功的事給弄砸了,這種人的破壞力遠比智慧的人所建造起來的「善」還要大。
第十章1節有如俗語所說的:「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飯。」
23.這章主要以「愚蠢」的人為主要題材,論說愚蠢的人,對事情只有敗壞,沒有好成果。所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24.十:2節—20節,第2至7節說明愚蠢的人所做的事,只有敗壞而已,就像一個君王讓愚蠢居高位一般,所敗壞的事,遠比聰明者努力所彌補的一切。第8 至13節提到「報應」的問題。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你們不要自欺,也不要欺騙上帝。一個人種甚麼,就收甚麼。」(加拉太書六:7)也很類似耶穌基督對彼得所說的:「把刀收起來!因為凡動刀的,一定在刀下喪命。」(馬太福音廿六:52)a. 第15節,所謂連回家的路也不知道,意指連最簡單的事也弄不清楚,簡直就是愚昧至極。這節也說明了一個人如果只知道勞碌終生,卻不知道生命何價,就像一個連回家的路都忘了的人一樣。
b. 第16至20節說到君王的聰明與愚蠢之間的差別;第18節用「懶惰人」來形容一個愚蠢的君王,即使發現國政有問題,也不知道要趕緊修正,或找有智慧者來協助解決,結果只是壞了國家大事。第20節最後一句可參考耶穌基督所說的話:「一切隱藏的事都會被揭發;秘密的事也會被洩露。因此,你們在暗中所說的話會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聽到;你們在密室中的耳語也會在屋頂上給宣佈出來。」(路加福音十二:2—3)
25.十一:1—10節,第1至2節時常被引用於投資事業上。第2節也和我們的俗語很接近:「不要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意思是如果籃子破了,或是不慎倒在地上,整籃的雞蛋都會破掉,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但第1至2節和合本的翻譯很不相同;和合本是:「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因為日久必能得著。你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因為你不知道將來有甚麼災禍臨到地上。」如果按照字面來解釋也很通順,意思是指在有水的地方撒種,必定會得到收穫。而在收成豐富的時候,不要收回自己的手,而是要伸出自己的手去賙濟窮乏人,且是越多越好,因為這是在你有能力的時候所做的。沒有人知道會發生甚麼事,可能有一天發生變化時,在這些受到幫助的人當中,就可能有人會成為你的幫助者。
a. 第3至6節提醒人要把握可以掌握的時刻,不要找藉口拖延,那對人並不是好事,因為沒有人知道會有甚麼事發生。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要偷懶。
b. 第7至8節,趁著有日光,趕緊享受生命的喜悅。更要珍惜活著的每一刻。苦難的日子總是比喜悅的日子長。
c. 第9節可說是傳道書最重要的一節經文,人可以隨心所欲,但別忘了上帝才是人生命的審判者,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上帝的審判。希伯來書第四章13節:「沒有一件事能向上帝隱瞞;一切被造的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眼前。我們都必須向他交帳。」
26.十二:1—8節,這段經文描述了人生命尾聲的現象,古往今來,人生命的終結都離不開作者在此所描述的景象。但作者提醒讀者:要記住你的創造主。作者一再叮嚀要「記住他」(1、2節)。原因是生命來自上帝的創造,當一個人要終結在世上的日子時,所面對的第一件事是:怎樣向上帝交帳?
a. 第3至5節a都是描述一個人老邁的身體現象,時代改變,歲月不論如何轉逝,人的老邁現象並沒有因為醫學科技的改變、進步而減少這種生理的現象,自古迄今都是一樣。
b. 第6至7節都是說到人生命的終結,還原歸回塵土。創世記第二章7節提到人是用塵土造的,因為人犯罪後,上帝決定讓人的生命有定限,使人有終結的日子,當這日子來臨時,人將「歸於塵土」(創世記三:19)。傳道書寫到這裡,就為創世記第三章人犯罪的後果譜上一曲生命樂章──一生勞苦,然後歸於塵土。生命的價值就是認識上帝,因為生命來自於上帝,不論人怎樣努力,都在上帝的手中。生命是上帝在管理,來自上帝,也回到上帝。
27.十二:9—14節,這段經文是傳道書的結語。第9至11節說明傳道書作者寫錄下來的這些語彙確實是很有用的。作者表示他寫這些語錄的三個過程和用意:(1)是考驗過的(9節),(2)是忠實地記錄(10節),(3)這些語錄像帶刺的「牧棍」(11節),可以幫助人的生命得到保障,只要好好記住它。
第12至14節是作者的總結,他還是提出一個主要用意:勸人敬畏上帝。這是智慧文學的主要中心信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