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勝過死亡,復活
耶穌—— 勝過死亡、帶來盼望的主
2012年03月16日 陳世欽牧師
(約十一1-44)
死亡是人生無法回避的殘酷事實。有人說死亡是一條不歸路,帶來恐懼、悲傷、痛苦,甚至絕望。
也有人形容死亡是一隻無形的大手,在人世間不停地抓,這一刻抓到一個70歲的老人,下一刻抓到一個7歲的小孩。
可見,死亡是那麼的真實,令人感到何等的無奈和無助。
身為上帝的兒女,我們當怎樣看待死亡,又如何去面對呢?
中華文化不談死的話題,認為那是咒詛人,不禮貌的。為此,我們挖空心思去想出许多奇怪的名詞,以盡量避免面對死亡的事實。
如摆放屍體的地方,不叫停屍房,乃是太平間,多好聽;摆放屍體的棺材,叫壽木,多文雅。
其實,這正反映出中華文化與哲理的背後,隱藏著對死亡恐懼而又束手無策的窘境。
但是,對於基督徒來講,不應當如此悲觀。我們需要本著聖經真理的教導,對信仰的確認,帶著全新的角度去面對死亡。
我們可以從約翰福音第十一章1-44節記載耶穌所行的第七個神蹟——使拉撒路復活,來思想這個非常真實的人生課題。
首先,從主題信息的發展來看,不包括第二十一章網魚的神蹟,這是最後一個神蹟。
具體顯示了耶穌就是基督、上帝的兒子;就是戰勝死亡、帶來盼望的主。
從約翰福音的寫作來看,這個神蹟是耶穌基督在地上事奉的高峰,也是祂與當時的宗教領袖,特別是法利賽人、祭司長、文士之間衝突的最頂點。
因為到了53節說:「從那日起,他們就商議要殺耶穌。」
與此同時,這個神蹟也引入了耶穌所說的第五個「我是」,這一點,有待後文深入探討。
這個神蹟的發生,論時間的推斷,第17和39節都說到拉撒路死了已經四天;
論情緒的表達,馬大和馬利亞非常迫切地來到耶穌面前,兩個姐妹分別在第21、32節說了同樣的話:「主啊!祢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
很明顯,她們都流露出一種非常惋惜的情緒;論外在的表現,當耶穌叫拉撒路從墳墓裏走出來時,
第44節經文很清楚寫道:「那死人就出來了,手腳裹著布,臉上包著手巾。」非常具體,表明這個人的的確確已經死了。
所以,拉撒路從死裏復活的神蹟,不是一個神話,更不是後來記錄的比喻。
最後,解讀這段經文,還需要了解其中的主要人物﹕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是敬虔愛主的一家,他們也是耶穌基督所愛的家庭,故事由此而展開。
這個神蹟讓我們能得到怎樣的啟示和指引呢?有三個方面可提供我們思考,以幫助基督徒如何正確看待並面對死亡。
闡明主權的歸屬
馬大和馬利亞差派人來告訴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指的是她們的兄弟拉撒路。
耶穌聽見,就說:「這病不至於死,而是為了神的榮耀,使神的兒子因此得到榮耀。」其中,「這病不至於死」的原意即死亡不是最終結局。
耶穌沒有說他不會死,「而是為了神的榮耀,使神的兒子因此得到榮耀。」這就表明,其實耶穌知道拉撒路會死,在死的過程中彰顯上帝的榮耀。
這與耶穌使生來瞎眼的人能看見的神蹟一樣,沒有回答門徒所問的:「拉比,這人生下來就瞎眼,是誰犯了罪?是他呢,還是他的父母呢?」
(約九2)其目的都是把我們的思想轉移到上帝的能力、上帝的榮耀,這是耶穌給我們的重要信息。
第6節經文告訴我們:「祂聽說拉撒路病了,仍然在原來的地方住了兩天,」為什麼?很多解經家就此大做文章,沒有必要。
這段經文出現在整卷約翰福音裏,具有特殊的意義。耶穌這一舉動,並非說祂不愛拉撒路,從約翰福音的整個發展來看,蘊含著一個屬靈的意義。
在此,我們需要回到第二章的經文,就是使水變酒的神蹟。
當時,在迦拿的婚宴上,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祂說﹕「他們沒有酒了。」
耶穌並沒有馬上去做,只是說﹕「母親(「母親」原文作「婦人」),我跟你有什麼關係呢?我的時候還沒有到。」(約二4)
很明顯,耶穌遵行上帝的旨意,並不受外界因素的限制或影響,甚至左右,包括祂的母親。
再看第七章,耶穌的弟弟不信祂,就說:「你應當離開這裏上猶太去,好讓你的門徒也可以看見你所行的事。
因為沒有人想引人注目,卻在暗處行事的。你既然行這些事,就應該向世人顯明自己。」(約七3-4)
也就是說,既然大家都在追殺你,你就上耶路撒冷,給他們看看,讓他們知道你是誰。但耶穌沒有馬上就去,仍然住在加利利。
然而,如果繼續查阅到了第10節,耶穌還是暗中地上去了。好像有點奇怪,叫你去,你不去,後來又去了。
其實,與馬大、馬利亞說完你所愛的人病了,耶穌仍然留了兩天一樣,上述三處經文所論述的事情,最後耶穌都做了。
但不是按照他們的要求和時間,乃是遵循上帝的旨意和時間。
由此,我們需要明白主權在上帝手中,這是非常重要的真理。
特別是當我們需要面對死亡的人生問題時,必須記住聖經原則:我們可以祈求,但是最終成就的主權在上帝手中。
揭示死亡的實質
那麼,在與門徒的互動過程中,耶穌是如何詮釋死亡的真義呢?
第11節,耶穌用了一個特有的名詞來描寫死:「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要去喚醒他。」
確實,拉撒路是死了。而在英文新約聖經裏,「睡了」出現過18次,有14次都是指死亡,這節經文就是死亡。
是的,死亡原本是殘酷可怕又無奈無助的人生結局,讓人感到恐懼、絕望。但是,耶穌基督的死,祂的復活給死亡賦予新的含義。
耶穌基督戰勝了死亡的權勢,鏟除了死的毒鉤。對於作為上帝兒女的我們來說,死亡變成一個視窗,成了轉機,
讓我們從這短暫而多災多難的世界,進入沒有眼泪、沒有痛苦,充滿光明、充滿榮耀、充滿喜樂的永恆的天國。
詩篇更是闡明:「在耶和華的眼中看來,聖民的死極為寶貴」(詩一一六15);
路加福音描述一個叫拉撒路的乞丐死後,被天使送到亞伯拉罕的懷裏(路十六22);
腓立比書更是講到我們離世與基督同在,好得無比。(腓一23)
還記得耶穌對那個強盜說:「我實在告訴你,今天你必定同我在樂園裏了。」(路二十三43)多麼幸福,在天堂享樂。
正是耶穌基督,用「睡」這個字詮釋了死亡的真義。對基督徒來講,是一件非常美好、深得安慰的事情。
當今,死亡將影響你的人生、影響你到底該如何生活。願我們祈求恩主幫助,遵循耶穌的教導,讓我們有一個確據和把握。
十九世紀,有一位被神重用的牧師,名叫John Todd,他原是很可憐的孤兒。6歲時,父母就意外過世,由充滿愛心的姑媽收養。
而姑媽的住處相距甚遠,差不多有七、八十哩路。那時的交通工具又只有馬車,很不方便。姑媽就差遣一個最好的僕人Cecil去接他。
返程途中,馬車經過一片密茂的野樹林,漆黑一團,夜幕又漸漸降臨,幾乎伸手不見五指。
好在這個僕人很熟悉地形和方位。然而,John Todd卻非常害怕,萬分焦慮。
本來痛失雙親已是極度悲傷,周圍又是黑濛濛的一片,加上怪獸的吼叫聲,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驚恐萬狀。
擔心之餘,他聲怯氣短地問:「這麼黑的天,姑媽還會等我嗎?」
僕人安慰他說:「你放心,姑媽一定會等你的,而且還會在屋前掛上一盞燈,讓你能看到她」。
過了一陣子,眼前出現一幅溫馨的畫面,姑媽站在大門前,明燈照耀。他剛一到,姑媽就急不可待地伸開雙臂擁抱他。
從此,把他撫養成人。後來,John Todd信了耶穌,並將自己獻上祭壇,委身基督,做了牧師。
當他差不多40歲時,收到姑媽的信,上面寫道:「我病得很重,在世的時間不多了。
死亡是那麼可怕,我的心中難以承受,不知道死亡是怎麼回事,有的只是恐懼。」
於是,John Todd寫了回信說:「姑媽,記得三十多年前,你因著愛把我接到家裏,精心撫養。
當時到你家的一路上,我始終心驚膽戰,至今還記憶猶新。
但是,當我看到那盞燈,看到你站在大門前張開雙臂迎接我時,所有的懼怕都消失了。
你知道嗎?其實,信耶穌的人離開世界,所謂死就是往那個光明燦爛的天家去,上帝正在那邊伸開雙臂迎接呢!」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姑媽接受了基督信仰,平平安安地含著微笑、帶著確據離開了人間。
基督徒本來就應該如此。死亡對我們而言,應該是睡了,而且是帶我們進入那無比的榮耀裏。
領悟人生的真諦
從17-37節,馬大和馬利亞對耶穌基督重複地講了同樣的一句話﹕「主啊,如果祢早在這裏,我的兄弟就不會死了!」反映了他們心中的絕望。
同時也表明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她倆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兄弟會復活,甚至後來馬大對耶穌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必會復活。」
那是指猶太的傳統信仰,到了最後大審判的時候,所有的死人要復活。但是,她並沒有相信自己的兄弟會在此時此刻復活。
第17節與39節更絕,聖經用了「四天」這個詞,已經在墳墓死了四天。
對我們來說,一天是死,四天也是死,有何特別意義呢?殊不知,對猶太人來說,四天非常非常的重要。
他們有一種傳統的信仰,相信人死後,靈魂會在身體的旁邊徘徊,找機會與身體結合。
按猶太人傳統的說法,三天後這個屍體就會腐爛,靈魂就再也不會回來。
也就是說,三天以後,就沒有機會讓靈魂與身體再次結合。
四天,不單是指屍體已經發臭,更是毫無存活的希望,由此產生了完全絕望的心緒也就不難理解了。
必須指出,馬大和馬利亞的這種表現乃是基於他們對基督沒有整全的認識。
耶穌就用了一句話又加上一個舉動,讓他們有了盼望,點明了生命的真諦,就是第25節的第五個「我是」即「我就是復活和生命」。
耶穌告訴他們:我就是那個生命的給予者。
上帝將賜給信祂的人屬靈的豐盛生命,不是用短暫的物質來衡量的,只有在耶穌基督裏才能得著。
所以,相對於第25節前半段,其後半段和第26節讓人產生很多困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要活著。所有活著又信我的人,必定永遠不死。」
這是什麼意思?信耶穌的人就永遠不死嗎?注意,這裏講的只是屬靈的方面。
「死了」是指身體的死;「活著」是指靈裏的活。而「所有活著又信我的人,必定永遠不死」的「不死」則是指靈裏的不死。
因而,上下文沒有矛盾。實際上,耶穌基督要講一個很簡單的真理:生命的真諦在基督耶穌;生命的意義在上帝。
人有了上帝,生命才有意義,因為生命的源頭來自上帝。
換言之,沒有上帝的人生,毫無意義。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臨終前回顧時,發現給自己留下的很可能是一片空白。
並不是說我們沒有成就,或者沒有做什麼事,乃是指我們心中沒有上帝。
為此,耶穌說:「我就是復活和生命」,不僅清楚地說明了人的盼望在祂手中,更表明生命的意義乃是因為相信耶穌基督。
耶穌還有一個舉動,就是第35節:「耶穌哭了。」這也是聖經最短的一節經文。耶穌為什麼會哭?可能有兩個原因。
從上下文來看,第33、38節,用一個很重要的詞來描述耶穌,就是「激動」,這是新譯本的翻譯。
耶穌基督激動,表明祂內心的情緒。而「激動」可以譯成悲憤,有一種怒氣存在,那又是什麼意思呢?
此時,馬大在哭、馬利亞在哭、猶太人在哭,眼前的一幅情景讓耶穌看到了死亡所帶來的威脅,造成的痛苦與憂傷,心裏非常悲憤。
這也是耶穌的死和復活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之所在。
其次,這個「哭」字有另一層意思,耶穌的哭與馬大和馬利亞以及猶太人的哭不一樣。
他們的哭,原文是號啕大哭,而耶穌內心極其疼痛,異常難受,祂無聲地哭泣,更令人痛徹心扉。
透過這一舉動能看出耶穌基督深深愛著這些人,愛到一個程度甚至願意把心都掏出來。
總之,「耶穌哭了」闡明一個屬靈的真理,就是耶穌基督愛他們、耶穌基督愛我們。
人生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呢?當人脫離罪惡,領受上帝的愛,得著基督的生命,三者加在一起,就是生命的真諦。
反之,人生就沒有意義,毫無價值。
因此,耶穌通過上述的互動關係,用一句話、一個舉動明確告訴世人,只有脫離罪惡,領受上帝的愛、得著基督的生命,
人生才有真正的價值和意義,這是何等寶貴的教導。
祈求天父幫助我們,讓我們因為知道信靠耶穌基督,對人生有了盼望;因為知道相信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對死亡有了十足的把握。
為此,當我們面對死亡的時候,特別是親友的離世,其實並沒有失去他們,只是暫時的分開。
在追思禮拜上,眾人帶著眼泪在歡送某個人的離開。
你知道嗎?在另一邊,天使天軍正在歡呼迎接呢!
若是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很清楚,死亡不可怕,因為耶穌給了我們盼望。
我們因著耶穌基督,脫離了罪惡;因著上帝的愛,得著了無限的愛;
因著耶穌基督的救贖,獲得新生命,有了永生的盼望。
因而,面對死亡,我們坦然無懼。
讓我們一同來到耶穌基督面前,再一次把我們的生命交給祂,從祂那裏得著永恆的盼望。
---------------------------
Were you there when they crucified my Lord? trad. spiritual
A D A D
Were you there when they crucified my Lord?
D F#m Bm A7sus A7
Were you there when they crucified my Lord ?
D G Gm7
O, sometimes it causes me to tremble, tremble, tremble
Gm7 D A D
Were you there when they crucified my Lord?
A D A D
Were you there when they nailed Him to the tree?
D F#m7 Bm7 A7sus A7
Were you there when they nailed Him to the tree ?
D G Gm7
O, sometimes it causes me to tremble, tremble, tremble
Gm7 D A D
Were you there when they nailed Him to the tree?
A D A D
Were you there when they pierced Him in the side?
D Fm Bm A7sus A7
Were you there when they pierced Him in the side ?
D G Gm7
O, sometimes it causes me to tremble, tremble, tremble
Gm7 D A D
Were you there when they pierced Him in the side?
A D A D
Were you there when they laid Him in the tomb?
D F#m7 Bm7 A7sus A7
Were you there when they laid Him in the tomb ?
D G Gm7
O, sometimes it causes me to tremble, tremble, tremble
Gm7 D A Bm
Were you there when they laid Him in the tomb?
E D A D
Were you there when they laid Him in the tomb?
-----------------------------------------------------
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 Isaac Watts, 1707
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
On which the Prince of glory died,
My richest gain I count but loss,
And pour contempt on all my pride.
Forbid it, Lord, that I should boast,
Save in the death of Christ my God!
All the vain things that charm me most,
I sacrifice them to His blood.
See from His head, His hands, His feet,
Sorrow and love flow mingled down!
Did e’er such love and sorrow meet,
Or thorns compose so rich a crown?
Were the whole realm of nature mine,
That were a present far too small;
Love so amazing, so divine,
Demands my soul, my life, my all.
-------------------------------------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