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成為我們的異象/三瓣葉子
派翠克的故事。
一位生長在羅馬不列顛行省的少年,被虜至愛爾蘭島上,成為當地一位領主的放奴隸;在他放羊六年中,完全藉由基督教信仰才得以支持下來;並且,總算順利地回了故鄉。
當他成為神職人員後,回到原本奴役他的地方,以完全包容的心態傳遞基督教的福音,也讓該島人民逐漸接受了基督教。因此,在他身後便被封為「聖派翠克」。
當時有一個名為派翠克(Patrick)的小男孩居住在不列顛群島(British Isles)上,這塊土地先遭羅馬人佔領,後又被日爾曼人侵略。派翠克被俘虜,由不列顛群島被帶到如今的愛爾蘭去當奴隸﹔在幾年為人牧羊的生活中,這個虔誠的小男孩一直祈禱著有一天能返回家鄉。
傳說有一晚派翠克祈禱時,他聽到了一個聲音要他逃離農場,並且去找兩百哩外等待著他的一隻羊。
派翠克上了船,一路航行到歐洲,並於今天的法國登岸。他邊祈禱邊引領著船員們穿越一座危險的森林,旅途中沒有任何一人被捕﹔而在一些成員快要餓死時,總會有一些野生動物出現,讓他們獵補、飽食一頓。像這樣的奇蹟一再發生,也因此造就了之後許多有關派翠克的傳奇。
派翠克認為他是受到上帝的指引去進行一項重要的任務,他相信回到愛爾蘭去說服凱特爾人皈依基督教是他的使命。
回到愛爾蘭後的派翠克成為了一位傳教士,他走遍各地宣揚自己的信仰。
有一回,部落裡一些人告訴派翠克他們很難理解並相信聖父、聖子、聖靈的三位一體說(Holy Trinity),派翠克思索片刻之後,摘取了在愛爾蘭俯拾皆是的醡漿草,並對人們說道:『這是三瓣葉子,但也是一顆植物。想像聖父、聖子、聖靈就是這三瓣葉子,祂們是三瓣葉子,但也是一顆植物。』由於派翠克用了部落人們熟悉的事物來作比喻,他們終於明瞭了三位一體說。自那時候起,醡漿草就是愛爾蘭崇敬的象徵。
派翠克成為人們心中的聖人,而聖派翠克的故事在各地廣為流傳。他最有名的事蹟是把蛇從愛爾蘭境內全數驅離﹔即便有許多故事繪聲繪影地講述他如何讓這個奇蹟發生,但這件事應該不是真的。
聖派翠克在三月十七日逝世,因此愛爾蘭人選在這天哀悼他,他成了愛爾蘭的守護聖人。隨著時間的過去,這天的主題逐漸由哀悼聖派翠克的逝去,轉變成紀念他及慶祝他傳奇的一生。
Be Thou my Vision, O Lord of my heart;
Naught be all else to me, save that Thou art.
Thou my best Thought, by day or by night,
Waking or sleeping, Thy presence my light.
Be Thou my Wisdom, and Thou my true Word;
I ever with Thee and Thou with me, Lord;
Thou my great Father, I Thy true son;
Thou in me dwelling, and I with Thee one.
Be Thou my battle Shield, Sword for the fight;
Be Thou my Dignity, Thou my Delight;
Thou my soul’s Shelter, Thou my high Tower:
Raise Thou me heavenward, O Power of my power.
Riches I heed not, nor man’s empty praise,
Thou mine Inheritance, now and always:
Thou and Thou only, first in my heart,
High King of Heaven, my Treasure Thou art.
High King of Heaven, my victory won,
May I reach Heaven’s joys, O bright Heaven’s Sun!
Heart of my own heart, whatever befall,
Still be my Vision, O Ruler of all.
這首詩的原文是公元八世紀時,一位愛爾蘭的信徒所寫,作者姓名失傳,
但因原作是蓋爾語文(Gaelic)使用古愛爾蘭措辭,
故後人知道作者是居住在一個愛爾蘭綠草如茵,山巔煙霧瀰漫的幽谷中。
1905年,柏妮(Mary E. Byrne, 1880-1931)將這首古愛爾蘭詩英譯成散文,發表在雜誌上。
七年後,賀依理(Eleanor Henrietta Hull, 1860-1935)知道它原是詩體,又將散文改寫成詩。
柏妮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畢業後,在其家鄉從事中等教育研究的工作。
她最重大的貢獻是編纂「愛爾蘭語大辭典」。
賀依理出生在英國曼徹斯特,是愛爾蘭教科書協會的創辦人,也是倫敦愛爾蘭文學協會的會長,
著有數本有關愛爾蘭歷史與文學的書。
這是一首禱告的詩,求主使我們以基督為榜樣,成為我們的異象。
詩中稱神為「心中王」、「希望」、「智慧」、「箴言」,「良伴」等。
我們常有夢想,但卻乏異象。事奉的道上若無異象,則一切都是徒勞。
這首詩歌最初引用愛爾蘭民謠With My Love on the Road,
1919年被收集在愛爾蘭聖詩中,
則以一小山名Slane為曲調名。
相傳在公元五世紀時,國王有令,在復活節前夕,必須由他在山上點火,宣稱春到人間,
那年愛爾蘭聖人聖柏爵克(St. Patrick)在Slane山上在國王之先,燃點火炬,
國王有感於他的勇敢,准他在愛爾蘭傳道。後人為紀念他,尊他為愛爾蘭守護聖人。
這首詩的曲調音程寬但旋律容易上口,廣受人們的喜愛。
每四句詩為一節,無重覆句。
這首具有獨特風格的聖詩,是歷久彌新的佳作,它的詞曲一直觸動著渴慕基督的人的心。
-------------------------
聖派翠克所寫的禱文非常的優美,試譯如下:
禱告文"主在我旁邊Christ be Beside me" 極為感人,描寫和神的關係何等親密,其內容如下:
Christ be beside me Christ be before me
主在我旁邊 在前引領
Christ be behind me King of my heart
主在後扶持 心中之王
Christ be within Christ be below me
主居我心內 在下承我
Christ be above me Never to part
在上覆庇我 永不分離
Christ on my right hand Christ on my left hand
主有時在右 有時在左
Christ all around me Shield in the strife
主將我環抱 危險有賴
Christ in my sleeping Christ in my sitting
當我或躺臥 或者坐下
Christ in my rising Light of my life
當我或起來 主光常照
Christ be in all hearts thinking about me
主臨眾人心 爾心思我
Christ be in all tongues telling of me
主導眾人言 爾意論我
Christ be the vision In eyes that see me
主顯眾人前 爾目看我
In ears that hear me Christ ever be
主耳垂聽我 主永臨在
這篇禱文何等寶貴,主保佑我們,不單只為我自己也當為週遭所接觸的人當為他們祈禱,使他們蒙福,故主在我旁邊不單為自己享受也是為週遭的人同享主豐盛的恩典,正如聖經的教導都在印證:
主臨眾人心 爾心思我參腓2:1,2
主導眾人言 爾意論我參徒15:5-7;10,13,19,20
主顯眾人前 爾目看我參約20:26-29
三. 禱文的應用
1. 使他人得救
“主在我旁邊,在前引領”,聖派翠克這一句祈禱文,使我想起保羅的經歷。約在主後59年,保羅乘船往羅馬受審,船遇風浪顛簸十四天。正當人人自危時,神的話臨到保羅,聲明他和同船的人都蒙拯救。“因我所屬所事奉的神,祂的使者昨夜站在我旁邊說:‘保羅,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該撒面前。並且與你同船的人,神都賜給你了。’所以眾位可以放心、我信神他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徒27:23-25)保羅既有這應許,他有責任安慰人,指導人怎樣才可以得救。我們獲得福音的人,有責任轉告別人,使他人得救。
2. 主臨眾人心 , 從爾心思我
在教會事奉,有時關心會眾心中對傳道人有何想法。他們知道我已盡心盡力嗎?瞭解我多關心教會嗎?會否誤會我認為事奉不過是一份工作罷了?感謝主,衪會在眾人心中,從主的心來瞭解我。
保羅這樣教導信徒:“所以在基督裏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腓2:1-2)怎樣才可以有一樣的心思,除非信徒都在基督裏,“主臨眾人心,從爾心思我”。聖派翠克這一句祈禱文,安慰了我,更催促我獻上同樣的禱告。
3. 主導眾人言, 從爾意論我
在耶路撒冷大會中,曾討論若有外邦人信主,那些規則是他們應該遵守的。
“只要寫信吩咐他們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徒15:20)聖派翠克在好些方面曾遭歐州主教的彈劾,人言可畏,他在服侍人的過程中,增加了對主的瞭解,百辭莫辯的時候,“主導眾人言,從爾意論我”。有資深的牧師告訴我,退休前逢長執會前一夜,都不易安睡,就是怕意見多,語帶攻擊,真求“主導眾人言,從爾意論我”。
4. 主顯眾人前, 從爾目看我
門徒可能認為多馬很麻煩,他們相聚時,他又不出席,他們見証主復活,他又不相信。在他們眼中,多馬就是多疑,可是主耶穌並沒有放棄他,甚至為了加增他的信心,鼓勵他探入自己的肋旁。“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摸原文作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多馬說,我的主,我的神。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20:27-29)希望當我們有疑惑時,主能用關懷的眼光幫助我們。
5. 主耳垂聽我, 主永臨在
我在加拿大牧會時,教導一位老姊妹禱告,主是我們隨時的幫助。一次隆冬大雪,她在廚房燒水,突然想起要到屋外取一些東西,一時大意門被反鎖了,怎樣好呢?她與最近的鄰居相隔起嗎半小時行程,雪封難行,而自己又未穿大衣,水又在爐頭上燒開了,不關火恐怕房子也會被燒!那時她記起主是我們隨時的幫助的教導,她就懇切求告神。首先神讓她留意到她兒子掛在門外的一件外衣,她取下來披在身上,繼續祈禱,不久,在屋外一望無際之麥田間,遠處有一條公路,有些貨車在奔馳。但突然有一輛大貨車轉入小路,好像慢慢向她家駛來。大貨車竟然駛入她家前的車路上停下來,司機還下車徒步走過來,原來他是來問路的。老姊妹非常歡喜,先請司機幫她入屋關火,司機很快覓得柴堆中的斧頭,藉此破門而入,關掉火爐。這姊妹親口給我講這見証,滿心感謝神!
聖經說:“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向我的神呼求,他從殿中聽了我的聲音,我在他面前的呼求入了他的耳中。”(詩18:6)正如聖派翠克祈禱文所說:“主耳垂聽我,主永臨在”。
====================
The four-leaf clover is an uncommon variation of the common, three-leaved clover. According to tradition, such leaves bring good luck to their finders, especially if found accidentally. According to legend, each leaf represents something: the first is for faith, the second is for hope, the third is for love, and the fourth is for luck[1] (the three-leaf shamrock had been used by St. Patrick as a metaphor for the Christian Trinity).
Clovers can have more than four leaves: the most ever recorded is 56, discovered by Shigeo Obara of Hanamaki, Iwate, Japan, on 10 May 2009.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