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2011 state of the union speech

歐巴馬開始講話時,不得不對共和黨籍新任眾院議長布爾納(John A. Boehner),表示祝賀。
他接著說:『過去兩年中,我們之間容或有意見不同之處,辯論也很激烈,為我們各自的信念激戰
。那是件好事,健全的民主就該這樣做。』

布爾納的為人,其實不值得總統如此恭維。
他是俄亥俄州第八選區的眾議員,去年九月才因與一位美女賴雵絲(Lisbeth Lyons)的婚外情
,被報紙大登特登,醜名遠播。但此公交際手腕高超,在眾議院頗得人緣,照樣當選議長。
天下烏鴉一般黑,美國的烏鴉也差不多。

2011 state of the union speech的中譯文 in www.voafanti.com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家教會運動 作者:楊彰興

作者:楊彰興

近些年來,世界各地的家教會運動興起,爲普世基督教及宣教事工的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說到「家教會」,很多人都會聯想到中國大陸的家庭教會,然而,雖然兩者主要在家庭聚會,但彼此間仍有很多的差別。六年前,我在紐約史德頓島開始了華人家教會,經過這些年來的摸索和實踐,對家教會的理念及其運作積累一定的經驗。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更加確信發展家教會乃是神的心意,因爲家教會已在世界各地點燃復興之火,成為使萬人作主門徒的通道。

中國大陸被公認爲今天福音最興旺的地方,據說平均每天就有3萬多人歸主[1],基督徒人數按最保守的估計來算有6000多萬,亦有人說1.3億,這2個數據誰對誰錯,其實很難徹底理清,不過有一點很清楚,中國正處于歷史上空前的屬靈復興。然而我們同時還要清醒的認識到,中國教會復興的背後亦有衰退的迹象、各樣的挑戰仍制約中國教會的發展。因此,如何帶領中國教會持續的健康發展,成爲海內外華人教會共同思考的一個主題。

與此同時,我在紐約推動家教會積累經驗的過程中,亦深思在中國大陸發展家教會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令我驚喜的是,無論是政治、經濟、牧者與教育資源、還是教會傳統來看,家教會在中國的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說,中國是推行家教會運動最好的土壤。我深信,家教會模式不僅適用于中國大陸的教會,亦能助其化解各樣的挑戰,保證中國教會持續的健康發展。

爲此,我將透過本文淺析在中國大陸發展家教會模式的必要性,希望給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國大陸家庭教會的牧者同工和弟兄姊妹帶來啓發,並引起大家的重視,反思教會未來的發展藍圖。

家教會是初代教會盛行的模式

可能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說家教會,其實家教會幷不是新興的教會模式,而是初代教會盛行的模式,新約聖經中教會的模式就是家教會,而西方國家的第一個家教會是開始于馬其頓腓立比的呂底亞家中。歷史告訴我們,在君士坦丁大帝之前,羅馬帝國一直把基督教視爲「非法的宗教」,更不准教會擁有自己的財産。因此,新約聖經時代及其之後的一段時間,信徒都在家庭聚會,直到君士坦丁大帝將教會專業化爲止。

家教會≠小組教會≠中國家庭教會

一些人把家教會與中國家庭教會、小組教會混爲一談,雖然它們在一些形式上有相似點,但在結構上仍有很大的差別。我先前在接受基督日報的專訪時,深入談及家教會的理念及其運作方式(歡迎讀者朋友瀏覽相關文章),由于篇幅所限,在這裏不再過多談及。簡言之,今天中國大陸的家庭教會,雖有「家庭」之頭銜,但與初代教會盛行的家教會模式不同,而我在這裏所分享的家教會,正是回歸初代教會的模式。所以,在我看來,今天的中國大陸的家庭教會,若要突破各樣挑戰保持復興的火焰、承擔宣教大使命,就必須回歸到初代教會的模式——家教會的模式。

在此,我將根據家教會的鮮明特點對照中國大陸家庭教會內外環境的現狀,總結出在中國大陸發展家教會模式的必要性及其優勢。

政治層面:家教會模式將外在壓力降至最低,營造最安全的教會發展環境

與傳統教會不同的是,家教會人數增長至12人以上時,我們要進行分殖,使每個家教會的人數保持在6至10人。爲什麽要這樣呢?因爲聚會人數變多就開始變得不自然,很難充分建立關係,彼此的溝通也减少,逐漸失去它原有的吸引力。所以,即便家教會成員感情非常親近,可一旦人數增長到一定程度,在原家長的帶領和培訓下,一個新的教會應按照原則分殖出去,開始自己的聚會。教會分殖後,繼續邀未信的朋友來,幷帶領他們信主,待人數再增長至12人以上時,就再分殖成兩個家教會,然後繼續邀未信的親友來。可以說,這種「乘法式」倍增結構的家教會具有更强大的成長潜能,其增長和發展速度遠超傳統教會。而且研究世界基督教會繁殖運動的知名學者David Garrison指出,「幾乎所有的教會繁殖運動都經歷過家教會的階段。」[2]

不僅如此,家教會模式對宗教自由受限的地區的教會來講具有更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將外在的壓力降至最低,營造最安全的教會發展環境。

衆所周知,起初由于基督教被羅馬帝國政府視爲非法的宗教,經常會受到政府的逼迫和打壓,所以新約聖經時代及其之後的一段時間,信徒都在家庭聚會。而家庭的空間有限,再加上爲避免引起外人的注意,所以初代教會的信徒在每個家庭聚會的人數幷不太多。

根據目前中國的宗教政策,中國家庭教會的發展或多或少受到限制。雖然現在中國愈來愈開放,宗教環境愈來愈寬鬆,甚至亦有知名的中國家庭教會領袖提出家庭教會公開化與合法化存在的异象。但說到底,無人能把握中國未來的宗教政策寬緊程度的走向。因此,我認爲,在中國目前的宗教環境下,家教會無疑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教會模式。

就安全的層面來講,一般情況下,家教會由于將人數給予限制,因此,家教會運動可以持續保持低調,很大程度上能避免政府的監視,在不引起人注意之下快速增長。另外值得肯定的是,這些年來,中國宗教環境確實有很大的進步,這點是不容置疑的。據未公開的可靠消息,30人以下的家庭聚會,政府基本上不會干預。這樣看來,家教會的模式無疑是最安全的。反觀今天中國大陸很多的家庭教會,已走向傳統教會的模式,他們主日聚會的人數已多達幾百人、甚至是上千人,個別家庭教會還買樓建堂,無疑給政府造成壓力。中國家庭教會走傳統教會模式的做法,勢必導致「自找麻煩」的情况出現。

不過,我要再次强調一點,家教會不是爲了讓教會减少「麻煩」而故意將人數給予限制的,家教會之所以限制人數主要是出于教會增長的緣故,正如前面所講,這種回歸初代教會的家教會模式更利于教會的增長,所以在西方國家的家教會聚會人數也都不多。但對于宗教自由受限的地區來講,家教會模式在幫助他們健康成長的同時,又營造出安全的發展環境,可謂是一石二鳥。

經濟層面:家教會模式零開銷,助中國家庭教會卸下經濟的包袱

衆所周知,金錢成爲傳統教會的植堂與宣教運動一個明顯的限制因素。他們需要大量金錢才能拓展事工。比如購買一塊土地,租用或建造一座特別的建築物。此外,還需要金錢購買座椅、音響、投影儀等設備。

相比下,家教會則沒有這種問題,家教會不用花什麽錢,可以說是零開銷。家教會在家庭聚會,所以無需購買或租用禮拜堂。所以家教會不存在教會租金、維修、建堂,同工支薪等問題,而且奉獻方式也更加自由,以確保有限的金錢真正用在福音工作和社區關懷上。再以史德頓島家教會爲例,爲了避免快速增殖後金錢流向的紛爭,同時减少家長管理金錢的負擔,史德頓島家教會本身選擇不收奉獻,也從不開設自己的銀行賬戶,但我們鼓勵家教會的弟兄姊妹直接把金錢奉獻到有需要的地方。

當然,家教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家庭聚會,信徒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在辦公室、咖啡廳或者戶外空地聚會,只是對聚會的人數給予一定的限制。

因此,就單單從經濟的層面來講,家教會零開銷的特點對于中國家庭教會非常適用,可以幫助家庭教會卸下經濟的包袱,更快的發展,把福音更快的傳播開來。

前面提及一些中國家庭教會的領袖分享家庭教會公開化與合法化存在的异象,個別家庭教會甚至開始籌款建堂。雖然我們無法準確預測中國宗教政策會有多大的改變,但我們先拋開宗教政策的因素不談,我認爲,即便政府允许家庭教會建堂,家庭教會最好還是不要走建堂的老路。因爲,建堂會給中國家庭教會造成經濟的負擔,制約其發展。

我們先借鑒西方傳統教會的建堂歷史。今天,很多歐洲和北美的大教堂聚會人數寥寥無幾,教堂淪爲游客的觀光之地,或者破産被販賣,令人惋惜。再看美國的華人教會,很多教會建堂後背負著沉重的債務,對福音工作力不從心,甚至不少教會建堂完成後就因産生爭執而分裂,值得我們反思。

我認爲,中國家庭教會不要走西方傳統教會建堂的老路,畢竟教會不等于教堂,教堂建築對教會來講幷不是最重要的,幷非只有去教堂才能敬拜神。不要忘記,神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宇(代下6:18、徒17:24)。此外,結合中國當今的國情以及宗教政策,相比傳統教會模式,家教會更適合家庭教會采用。

我們從新聞可以瞭解到中國大陸的房價一直攀升,其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房價不比西方發達國家的低,很多中國老百姓買不起房。在我看來,即便中國政府給家庭教會建堂事工大開綠燈,家庭教會亦沒有經濟能力承擔建堂工作,即便或有建堂的,勢必背負巨債,從而拖累教會的發展。

我們先算一筆賬,假設中國大陸有1億基督徒,家庭教會信徒按總數的2/3來算就是6000多萬。那麽,在中國大陸到底建多少個禮拜堂才够6000萬信徒使用呢?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房價成爲天價,建一個禮拜堂花費不菲,一般的家庭教會無力承擔。至于內地城鎮和農村,雖然房價相對較低,但信徒因收入微薄而無力建堂。即便或有成建堂的,但是中國每天信主的人數大增,再大的禮拜堂很快又人滿爲患,建堂之後還要再次面對加建、擴建的問題,之後又要償還銀行的貸款,換句話說,無論家庭教會如何拼命建堂,教堂依然擁擠、不够用,教堂擁擠的問題得不到根本解决。然而長此以往,建堂勢必會分化家庭教會開展福音工作的精力。

另外,倘若中國家庭教會選擇傳統教會建堂的模式,還要面臨財務管理的問題。但家庭教會一直不被中國政府所承認,因此不能在銀行開設自己的戶頭,如何妥善管理信徒奉獻的金錢,必將成爲大家心頭上的負擔。倘若金錢管理不善,恐怕會引起紛爭。而史德頓島家教會本身零開銷,也不收奉獻,從來不開設自己的銀行賬戶,這樣做不僅可以避免快速增殖後金錢流向的紛爭,同時减少教會管理金錢的負擔。倘若中國家庭教會采用家教會的模式,金錢管理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使弟兄姊妹不必爲財政管理的事分心,能專注在福音的工作上。

牧者層面:家教會人人皆祭司,改變中國教會「牧者荒」的局面

我們都知道,中國教會最大的挑戰是缺乏牧者,據基督日報報道,中國大陸牧者與信徒的比例是1比1萬多,由此可見牧者極度缺乏。海外華人牧者同工對此紛紛獻計獻策,有人主張發展網路華語神學教育,亦有人深入大陸開展培訓的工作來解牧者荒的燃眉之急。而家教會以「人人皆祭司」的原則減少對牧者的需求,從而有助于中國教會走出「牧者荒」的局面。

正如我先前在接受基督日報專訪時所談的那樣,一般而言,大部分參加傳統教會的人是屬于會衆的角色,即20%的牧者同工、信徒辛苦地做所有的工作,而80%的信徒只是被動地參與,這樣一來,太多服事的擔子壓在少數人身上而讓他們疲于奔命。而家教會主張「人人皆祭司」,從一個家教會建立開始,每位弟兄姊妹都被鼓勵參與服事,大家沒有麽所謂的平信徒與神職人員的區別,家教會給每位弟兄姊妹提供操練服事的機會,讓大家在服事中學習、在服事中成長,這也是耶穌培養門徒的方式。由于家教會操作簡單、易學、易行、易傳,所以我們儘量鼓勵參加過幾次以後的弟兄姊妹帶領聚會中(包括帶領敬拜、信息分享以及探訪等)等各項服事,讓每位信徒都成爲神的祭司。這樣一來,家教會80%的人服事20%的人(初信主的人或初來家教會的信徒),即便沒有牧者,家教會能依然成長、發展。

神學教育層面:家教會的模式更合乎中國教會的發展需要

無論是中國三自教會、還是家庭教會,都不可照搬西方傳統教會的模式——即建立自己的禮拜堂、聘請從正規神學院畢業的傳道人,因爲西方教會的模式在中國的國情下,是不可行的模式,是沒有出路的。既然如此,何必一定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呢?總之,中國教會要找出真正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在我看來,家教會模式就是一個最合適的選擇。

首先,正如我前面所分析的那樣,在中國大陸建禮拜堂是非常不現實、不可取的,無論從宗教環境,還是經濟因素的考量,建堂絕不是中國教會發展的出路,反而會限制其成長的步伐。

其次,在西方教會模式下,根本無法解决中國教會牧者缺乏的問題。因爲,按照西方教會的標準,一個合格的傳道人,一定要畢業于正規的神學院且獲得相關的學位。若按此標準來看,中國1億基督徒,需要建立多少個神學院才能培養出足够牧養他們的傳道人呢?美國有一個統計,據說一個牧者最多只能牧養400個會衆,若會衆太多,牧養的品質會大打折扣。爲此,我們暫把一個牧者牧養400會衆的情况來計算,若要很好牧養1億個中國信徒,就至少需要25萬個傳道人。倘若平均一所神學院每年能培養100個傳道人,那麽至少需要建立2萬5千家神學院才能培養出25萬個傳道人。倘若如此,建立2萬5千所神學院,到底需要花費多少金錢和師資呢?其實,建1個神學院比盖1個教堂更困難,因爲神學院要買地建校園、盖圖書館、教室、宿舍、食堂、還要聘請神學教師、購買教學用具和神學書籍。中國地皮、房價猛漲,建立1所神學院所花費的金錢猶如天文數字,然而比金錢更難逾越的挑戰是師資!神學教師和牧者在中國教會同樣是最缺乏的。根據基督日報的報道,中國基督教協會副秘書長包佳源牧師早前在紐約分享中國基督教教育現狀時直呼,「在中國建立神學院真的是太難了!」目前,中國20所神學院(三自教會的體系)在校生有2千人,往届畢業生1萬人。先不談神學生及師資的素質,就數目而言,中國教會在短時間內絕對不可能培養出2萬5千家神學院和25萬個牧者。

既然如此,我們爲何不轉換一下思維角度:對于中國教會而言,神學院是否是絕對不可或缺的?信徒只有獲得神學院的學位才能牧養好教會呢?從近幾十年中國教會的發展來看,以上的答案均是「否」。其實,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前,文化大革命給整個中國教會造成空前的壓力,即便官方的三自教會也不能幸免。可以說,相比今天,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教會更缺少神學院、更缺乏牧者、海外教會的援助更少,而且宗教環境充滿了挑戰,但是中國教會不但沒有衰退,反而迎來了屬靈的復興,讓我們看到神在中國施行的奇妙帶領。但這也說明一個問題:即便沒有大教堂、神學院甚至是專門的神職人員,中國教會依然可以飛速發展的。眼下,即便我們投入所有的力量,也不能在短時間內建立足够的禮拜堂、神學院和專職的神職人員,既然如此,我們是否要回到神面前尋求祂的指引和帶領呢?在我不斷的禱告和讀經過程中,我發現初代教會盛行的家教會模式給中國教會的未來帶來一片曙光。

說到這裏,也许有人擔心教會若沒有受過神學院訓練的牧者會走偏,東方閃電就是一個常被提起的例子。但讓我們看看今天世界各地的异端中,有多少异端是來自中國大陸?其實算來算去,大部分的异端是出自宗教自由的國家和地區[注3]。另外,一般的神學院對于神學生靈命上的培養往往不够理想,而且太過於引導學生追求學術上的進步。所以今天很多西方神學院培養出來的神學生往往不適合教會的需要。我曾聽一位牧師講,從美國的神學院畢業的神學生中,最後仍堅守服事崗位的只有20%,換句話說,80%的神學畢業生不再作福音的工作了。這個數據也暴露出當今神學院所面臨的嚴重問題。倘若今天的中國教會一味跟風效法西方神學教育的模式,恐怕到頭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即便設立了足够的神學院,所培養出的傳道人也不一定適合教會的實際需要。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留意到一個現象,今天的美國,差不多的近一半的傳道人沒有上過神學院,雖然他們沒有從正規神學院拿到學位,但是在教會、工場上也很好的服事。另外,中國著名的基督教領袖王明道[注4]、倪柝聲也沒有上過神學院[注5],宋尚節雖上過神學院但沒有讀完就中途輟學[注6]。這些例證不是在否定神學院的價值,而是要表明一點:傳道人不一定非去神學院才能傳福音、牧養好教會。

相比之下:家教會注重信徒每日的靈修幷爲每個弟兄姊妹提供在服事中操練信仰機會,讓每個信徒都成爲小祭司。可以說,這種裝備方式是最接近耶穌教導門徒的方式,是簡單、省時和經濟的,要比直接去神學院受裝備往往更實用。將來,待家教會人數增長且新的教會分殖出去後,仍有很多可以獨當一面帶領教會成長的信徒,因此在家教會的模式下,可大大降低「牧者荒」給教會帶來的影響。

我深切的覺得,中國很難通過西方神學教育的模式培養足够「質與量」的傳道人,而西方神學教育模式幷非是培養傳道人的唯一出路,因此中國教會有必要回歸耶穌教導門徒的模式來培養出適合自己的傳道人。

改革的層面:相比傳統教會模式,中國家庭教會回歸初代教會的模式更加容易

另外,我最後想談談傳道人薪水制度與帶職事奉的問題。一些海外牧者提出在中國家庭教會建立針對牧者的薪水制度,但在我看來,中國家庭教會牧者無薪制根深蒂固,不是說改就改的,恐怕短時間內不會有太大的改變。而家教會的本身也是無薪制的,因爲家教會本身沒有專門的神職人員。在薪水制度方面,家庭教會與家教會的情況是一致的。

此外,中國家庭教會近幾十年亦一直延續牧者帶職事奉的傳統,而家教會亦鼓勵信徒帶職事奉。因此,在帶職事奉的立場,雙方亦不謀而合。我覺得帶職事奉是該大力提倡的,即便有信徒下定決心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我亦建議他們先帶職事奉一段時間,再去神學院。這樣做的好處有兩點:第一,神學生有社會上的歷練,才能真正體會民間疾苦,更好牧養弟兄姊妹。其次,神學生、傳道人有一定的工作經歷,可以幫助他們將來在牧養上更加獨立自主,不必受教會制度的約束,完全委身於神的服事,跟從祂的帶領。

因此,倘若中國家庭教會運用家教會的模式,就不必經歷薪水制度與帶職事奉改革所帶來的鎮痛,大可沿著以往傳統的方向發展。但倘若中國家庭教會選擇西方傳統教會模式(薪水制度、建教堂、神職人員)去發展,就勢必引發更多的問題和挑戰,從而打亂自己成長的步伐。

總之,就傳統教會和初代教會所盛行的家教會兩種模式而言,在中國家庭教會運用家教會的模式更爲容易,而且更加適合中國的國情,順應中國教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盼望該文能成為廣大中國家庭教會同工以及弟兄姊妹的一個重要提醒——中國家庭教會不要走回(禮拜堂和神職人員為中心的)傳統教會模式。幾十年來,中國家庭教會一直在受管制的情況下發展,在我看來,這未嘗不是神的美意啊!對於外界的管制,雖然家庭教會在主觀上會感到不情願,但這反而迫使家庭教會在類似初代教會的模式下運作!從今天家庭教會復興的景象來看,初代教會的模式是促進教會快速增殖、健康發展的好模式。如今,中國家庭教會若要突破各樣的挑戰,就必須先冷靜下來,回歸聖經,從初代教會的模式中尋求答案。

最后,我還要強調一點,家教會模式是超文化、超宗派的,因此它不僅僅適用于中國大陸,亦適合于各個地區的教會發展模式。所以,我們在傳福音的同時,亦有責任把家教會的模式傳給那些未得之民。眾所周知,中國教會不是福音傳播的終點,終極目標是耶路撒冷,而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重任落在中國基督徒的肩上。為此,我鼓勵今天的中國信徒在把福音傳給中東地區的同時,亦把家教會的模式帶到當地,讓福音的種子借著家教會遍地生根、開花,結出豐盛的果實,迎來主耶穌的再來。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主耶穌禁食40晝夜

主耶穌禁食四十晝夜以後,身體十分虛弱,奄奄待斃,
這時魔鬼進前來,好像非常‘體貼同情’他:
“你有沒有搞錯,是不是被愚弄了,你人都快死了,還相信你是神的兒子嗎?
你若是神的兒子,就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試試看行不行?”
耶穌清楚魔鬼的詭計,知道它是利用叫人體貼肉身的辦法,企圖引人偏離神的旨意。
耶穌堅定地抵擋了它,對它說:
“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

1申命記8:3,摩西為神說話時,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

魔鬼一招不成又出一招,帶領主耶穌上了一座高山,
霎時間把天下萬國以及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對他說:
“你知道,我原是天使長,這一切榮華,神原是交付了給我的,
我願意給誰就給誰,你不是‘彌賽亞’嗎,你不是要做萬王之王嗎?
可以,這一切可以給你,‘你若在我面前下拜,這都要歸你’。”
我們的主雖然是神的兒子,可是他又是人子,他也有人的一切軟弱,
包括受著世界強力吸引的軟弱,可是他嚴格地守住了所信的道,
再一次拒絕了魔鬼說:
“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

2『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祂。』(申六13。)

最後,魔鬼領他到耶路撒冷,叫他站在殿翅上,對他說:
“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從這裏跳下去,因爲經上記著說,
‘主要爲你吩咐他的使者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
這次,魔鬼是利用人的今生的驕傲來引誘耶穌,叫他在人面前顯揚自己。
試想想如果神的使者托著他,叫他從殿頂上飄然而降的話,
耶路撒冷合城都會震驚,猶太、以色列甚至全世界都會震動,馬上就會有人擁護他爲王。
可是主耶穌知道他不應該得著今生的榮耀,
他要走的是一條謙卑、順服、受苦、受死的十字架道路。
再一次他拒絕了自己,拒絕了魔鬼說:
“經上又記著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

3「不可试探主你的神,」《申命记》6:16。

2011年1月8日 星期六

唐崇牧师圣灵论

唐崇牧师圣灵论:标题:聖靈引導不同氣質的人

聖靈引導每一個不同氣質的人(現在談到心理學的問題)。每個人的氣質不一樣,有的人剛硬、有的人柔軟,有的人是慢郎中、有的人是急驚風。一次我到美國去看我的女兒,我發現她都是用跑的,不用走的:做任何一件事都是用跑的,我問:「為什么?總是跑?」她說:「總是感到時間不夠,總是感到事情做不完,所以我已經習慣了。」我說:「?現在已經二十多歲了,應該學著好好走路比較穩重,一個女孩子一直跑怎么好看?」「爸爸,我總是這樣的,有時候我壓力太大,我的責任感要我一直做下去。」她做人負責任的不得了,功課非常好,如果沒做完就不睡覺。我說:「好吧,少年負親原是好的﹔你年輕時懂得用各樣大的壓力來訓練自己,以后等你有所成就時就會感到很輕松。愿主賜福給?。」一個人若從小就舒適、順利的不得了,長大了,恐怕老鼠經過他就嚇死了,因為他缺乏考驗嘛。氣質是與遺傳有關系的,氣質是人人不同的﹔有的人急是急習慣的,有的人慢可能是天生或是因為懶惰而產生的慢。有些人把氣質分成四大類(雖然我不完全同意其說法〉,第一種氣質叫做 sanguine (樂天型,多血質),第二種氣質叫做 melancholic (憂郁型,黑膽質),第三種氣質叫做 choleric (強悍型,黃膽質〉,第四種氣質叫做 phlegmatic (冷靜型,黏液質〉。

第一種樂天型(多血質)的人,如果旁邊有人突然大笑出聲,他不怕﹔周遭靜悄悄的,他也不怕。他很容易交朋友,也很容易生氣,但氣完了馬上又是笑笑的。他對每一個人都好,容易盼望又容易失望,容易認人又容易忘記﹔見到人時會熱到九十五度,不見面時可能零下二十五度。他心里單純,沒有惡意也不猜疑別人(可能賊進了他家,他還請人家吃飯呢)。這種人常常不夠穩重也不夠持久,所以常常不能擔負很大的責任。

第二種憂郁型(黑膽質)的人,無論什么事都要分析、深入的思想,他分析一個人像剝洋蔥似的,一片片地剝,要看到別人的內心才甘愿。他很聰明,可以把每件事情分析再分析,但分析的結果往往是在悲觀的部份而少有樂觀的,譬如你說:「今天,陰天好啊,總不會太熱。」他可能說:「等一下會下大雨。」你說:「這個人很靜、很乖。」他可能會說:「靜的心里富有問題。」你說:「這個人胖起來了,是健康。」「不是,是腫起來的。」他總是給你很多反面的詞句,容易犯憂郁症、多疑症,除了自己以外什么都難以相信,他的「防御性」特別強,他對每個人都投以懷疑的眼光。這種人很聰明,但大多不太成功,因為太悲觀、太消極了!

第三種強悍型(黃膽質)的人,是一不做二不休,意志很強,像是趙子龍那樣的人。這種人很拼命,他一定要成就,膽子很大,有仇必報﹔你若碰他,他一定碰你雙倍,他從來不含糊。他只怕沒有困難,只怕沒有大風大浪,因為平順的生活對他太單調。所以,第二種人要的平安就是他所怕的無所事事﹔對第一種人算是刺激的,對他來說算得了什么?別人追求的保障,對他來說是太沒有意義的單調人生。他要找刺激、找挑戰,越大的困難他感到越好。如果你對他說:「耶穌愛你,你還不受感動嗎?」他會說:「神經病!」但是你說:「耶穌要你為他背十字架,做苦工」,他說:「好!」所以,你們不要批評「這種布道家不適合那種人聽,那種布道家不適合這種人聽」,因為人各有神給他安排的講員。你也適合一些聽眾,所以你不要悲觀。第三種人性情剛烈、鐵石心腸。當他想彰顯自己的存在時,什么都不顧,比較自私。

第四種冷靜型(黏液質)的人,不多講話,很有頭腦、計划,不多傷人也不要人傷他,他靜靜地看著一切。他欣賞你也不講出來,即使最好的音樂家表演完了,他也不多拍手,因為他很冷漠、薄情,你問:「為什么你不多拍手几下?」他會說:「等一下害他驕傲有什么意思?」這種人常常不提意見,除非你鼓勵,他講,他一講的時候,不鳴則己、一鳴驚人,因為他深思熟慮,可以作很好的領導人﹔但是他比較缺乏溫情,缺乏與人之間真正的關懷。也因為比較有主見,所以不容易改變。

很多人猜想我是第三種人,我告訴你,我是混合物,多少百分比不告訴你就是了。第一種人看見老鼠跑過去的時候,就嚇的跳到桌子上﹔第四種人在原子彈轟下來時,還能從容地問說:「發生什么事了?」人們實在太不相同了!

請你注意,耶穌特別選了四種人來作他的門徒,耶穌選了一個有話必講的彼得,選了怕事、多疑的多馬,也選了性情激烈的約翰(他甚至要求耶穌降火來燒滅那些不愿接受主的撒瑪利亞人),耶穌更選擇了大膽、有仇必報、逼害基督徒的保羅,耶穌還選了其他不多講話的門徒。因此,你看見耶穌選門徒的時候,不是只選一種。

有一天我半開玩笑地說:「耶穌的血是O型的。」人家問:「你怎么知道?」我說:「當我知道我是A B型的時候就恨死自己了,因為A B型的血最不容易幫助別人,輸血給A的、他會死,給B或給O的、他也會死,A B只能給A B ,而A B的人又特別少,所以我不能成為眾人的祝福。我想耶穌一定是O型的,因為他的寶血可以洗淨所有人的罪。」(血型和氣質也有關系,那是另外一種心理學。有一位東京大學的教授特別著書討論這一方面,我現在不談那個了。)

每個人的性情都不同,你不應該說「像主耶穌的就是要這樣」、「像主耶穌要那樣」。當耶穌溫柔的時候,沒有一個使徒比他溫柔﹔當耶穌勇敢的時候,沒有一個使徒比他勇敢﹔耶穌責備人時的威嚴,沒有使徒能像他那樣威嚴。耶穌基督在各方面都成為人類最高的榜樣,他是最高的智慧和最高的聖潔、最高的愛和最高的公義的表達者。為什么耶穌要選不同的人呢?因為他的國度里面要用不同的人,而且也沒有一種人是神不能用的。

有一次我和劉福群牧師(他已經離開世界了)討論,那時我才二十多歲,我問他:「你們神學院怎么安排人住房間?」他說:「我們有一個規矩,就是安靜的跟安靜的同寢室,愛講話的跟愛講話的同寢室,那么他們自修的時候就比較能彼此適應。」我說:「我們的院長剛好相反,他要把最吵鬧的跟最安靜的擺在一起,最骯臟的跟最干淨的擺在一起,懶惰的跟勤勞的擺在一起。」「不是很苦嗎?」我說我也問過他,而他說:「苦是苦,但這就是背十字架的開始。」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因為那個干淨的看見那個臟的會生氣,結果使他學習什么叫用愛心接待弟兄﹔那要安靜讀書的,被那個愛講話、愛開收音機開的很大聲的訓練成懂得在吵鬧中安定自己,學習真正的安息。就這樣過了几年以后,到教會去看見不同個性的人,就懂得去安排處理,懂得怎么得勝,懂得牧養。因為你不能單單牧養和你相同的,你有時候要牧「牛」 、牧「豬」的,到最后「豬」也變成「羊」,那你才厲害呢!

神把我們從不同的個性中拯救過來,所以不論你是那一種氣質的人,都能變成像耶穌一樣。告訴你,多數的人二十歲以前是多血質,談戀愛失敗以后變成黑膽質,痛定思痛以后就變成黃膽質,老了與世無爭最后變成黏液質。所以你也不要以為「我就是這種」,因為你會一直在變化的過程中,你需要主的靈來引導,不論你是何種氣質的人,聖靈都能把你帶到那種氣質的最佳可能性中。保羅雖然具有黃膽質的本性,但是當他奉獻給主后就變成被聖化的黃膽質的氣質。聖靈不斷地引導你的氣質,引導你的個性,引導你整個人進到最美善的地步,這是正面的引導。

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

Cloud Computing

軟件即服務(SaaS)、
平台即服務(PaaS)以及
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

-----------------
Skype也可讓今年初宣布和Nokia結盟的微軟強攻手機市場,
與蘋果的iPhone和Google的Android手機作業系統一較長短。
自二○○七年起,iPhone、Android與黑莓機都能打Skype,
但是通訊品質並不穩定,仍有很大的整合空間。
如果微軟能在Nokia的智慧型手機上完成無縫整合,將可從市場競爭脫穎而出。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

中国从来不缺乏对教育倾注无限热情的人,大师、学者、作家,不一而足,而学生作为教育最直接的产品,却往往失去了话语权。
近日,一篇万言长帖《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备受中国人关注。

一时间对于教育质量的讨论再次达到了一个高度。帖子如此之长恐怕会花费你的一些时间,但可以保证,真正将该帖完整读完,你一定会为作者所写的最真实,最露骨的大学所揪心不已。你也可以保存,或推荐给其他朋友。


  一年半以前,我自以为已经看清了中国大学的本质,不愿意再继续自欺欺人地“学”下去,主动放弃了学校保研的名额,退出了用青春和热血换取一纸毫无真实内容和分量文凭的游戏,退出了中国虚伪可笑的“精英学历社会”。决心进入企业,踏踏实实地从事“实业”,站到中国经济第一线,为国家和社会以及自己作真实的努力和贡献。因为我不想用镀金的“文凭”和“文化”来糊弄我自己,也糊弄其他人。

  五年多以前,我进入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武汉大学读书。我抱着最理想的热情,以为从此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以为我的人生即将要大展宏图!

  三年以前,抱着对“我的大学”最大的疑惑和不解,我辞去了分团委副书记的职务,开始认真地大量阅读和思考我的人生,我的大学,我的未来。试图找到对周围一切我无法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次的决定,也意味着我放弃了原来一直抱有的,通过“从政”来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一年半以前,我自以为已经看清了中国大学的本质,不愿意再继续自欺欺人地“学”下去,主动放弃了学校保研的名额,退出了用青春和热血换取一纸毫无真实内容和分量文凭的游戏,退出了中国虚伪可笑的“精英学历社会”。决心进入企业,踏踏实实地从事“实业”,站到中国经济第一线,为国家和社会以及自己作真实的努力和贡献。因为我不想用镀金的“文凭”和“文化”来糊弄我自己,也糊弄其他人。

  今天,在毕业工作一年多后,在我的工作和能力已经得到老板和同事的肯定,马上就要派我出国任职的时候,我却辞职了。我不想违心地接受这个光荣,我决心到远在大山中的一所规模很小的,志在探索中国新教育模式的私立学堂,试图通过投身中国最缺乏,最需要的教育,来实现我人生最大的价值:为我热爱的中国,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我自己,做一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日复一日地在无望的等待中浪费掉自己的生命。

  因为,中国真正缺的不是钱,我缺的也不是钱。中国缺文化,缺教育。我也一样!


  周围的人都认为我疯了,鬼迷心窍阿了。放弃了中国人从小就灌输的,从小就追求的“最正宗”、“最正确”、“最理所当然”的道路的确令人不解。我也在认真地思考我这样做的理由。在这里,把自己对家人和朋友质疑的回答写出来。你们也可以自己评析:到底是我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


  一、精神缺乏、游戏成风、学生忙着贴金、老师忙着项目——你认识这样的大学么?

  当我从那古朴典雅的建筑旁走过,再深入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校其他地方后,我发现这个地方与我之前在书中读到的宁静的大学校园不同,这里各色人等纷纷扰扰,大小汽车进进出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草坪上遛狗的大妈悠然自得。那种在中小学可以听到的琅琅书声在大学里却寥寥无几,大学怎么竟然不如小学?这些大学生们都不读书么?我很困惑。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爬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 “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饭一起吃了。”

  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寝室,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热闹。鲜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相反可以看到很多的大学生去网吧包夜,或者在寝室联机打游戏,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学生迫不得已,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 而“学习”打游戏。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不少人发奋用功地学习了四年。


  当我第一次在高我一级的学长寝室楼里看到凌乱的宿舍,散发着异味,一抬头就会看到一个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心中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武汉大学的学生?空洞的眼神昭示着灵魂的无知和内心的空虚,在终日游戏的日子里打发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是大学生么?这些人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新一代?我的内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我:我绝对不要成为这个样子!

  我的一个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除了考试和教室见个面,其他时间全部在寝室打游戏或者看武侠,反正大学里也没有人管。后来因为挂科太多被学院劝退,家长过来求情延缓时间,但于事无补,游戏照打不误,直到大四时无法毕业。另外一个同学,也是因为打游戏挂科太多被劝退,母亲来到学院跪在学院领导面前说:“我自己在家里吃剩的菜叶在供他读书,求你们给他一次机会吧!”当时我听到学院领导讲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菜叶供孩子在城市里打游戏,混日子?还要求情“给机会”?给他继续游戏的机会吗?

  都说可怜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万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天下父母,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辛苦地赚钱,无私地供养儿女“上学”,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殊不知如今大学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在游戏人生。用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同学的话来说: “如果他的妈妈来在大学住一个星期,就一定会让他退学回去”。因为在中国“上大学”,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最轻松愉快的时光了。大家可以游戏,看电视,逃课,武侠小说,这是很多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

  女生呢?看韩剧,不少女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看韩剧等各种连续剧,感情剧,一部接着一部。你能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且就发生在武大这样的名牌重点大学里。这些人考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骄傲、很多同学眼羡的对象,可是为什么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里,行为如此令人费解?当时的自己不得而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地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

  大家都听说就业很困难,武大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很多,因此不敢“放纵”自己。但是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追求智慧,追求真理,为国为民而学。这些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 “游戏人生”,但是却生活在沉重的压抑心理状态下,思维往往呆滞,慢慢地走上一条被大学生们嘲笑的“越学越傻”的“傻博士”道路。实际上,每年大学里自杀的大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的“好学生”。他们一样,从一进大学开始就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惑,同时被灌输着一些所谓“正确的发展方向”,他们只是愿意服从这些“权威结论”,以自我的压抑而不是以心灵的呼唤来“学习”,这难道就真的比“玩游戏”“看影碟”更好吗?大学的学习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大学生们为何都迷失了自己的理想。

  照本宣科的老师 一学期也见不到几次


  首先是专业的学习让人迷惑: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心学生,有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不知道老师都在忙些什么。

  老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传业授道解惑,可是有的老师一个学期学生也见不了几次,派他的研究生来上课。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项目和课题。大一的时候,我们通信工程专业有个博导带物理,学生的评价是这样:“还博导呢,都博成个啥了?讲得稀里糊涂,还经常不来上课。”。大学选用的教材令人费解,明明有很好的全国通用教材,比如高等数学的同济五版,却偏偏要选用自己学校编的教材,艰难晦涩,连选用的习题都是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数一类,可能是编排教材的老师想提前让我们进行考研准备吧?

  后来才知道学校选用这种“自编教材”的原因,是老师们因为要“评职称”。需要“科研成果”,就东拼西凑的乱编一些“教材”来“完成任务”,这种放到书店里根本没有人会要的垃圾教材,他们就利用自己教学的权利,发给大学生们上课用。据说老师们也很可怜,每年都要完成所谓的“科研成果”,要写论文,出书来完成任务,否则就可能降职。有些老师没办法就自己花钱在外面找刊物发表文章,这种可以不花钱出教材,让学生买单的事情也很容易理解了。

  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我自己学习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类,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在必修的公选课如高等数学等认真学习,但是我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分彷徨,我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

  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我该怎样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碰到过很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其实我觉得老师也根本不了解这些专业到底要做什么,后来知道大学里的管理人员,看专业叫什么名字容易吸引学生,就改个名字。看什么专业热门好找工作,就赶快“上马”一个专业,拼凑一些“课程”出来糊弄人就完事了。

  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


  《大学重建》让我开始了解大学的起源、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发动器,大学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

  我听到了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也似乎抓住了一些东西,但是我的内心依然彷徨,方向不明确,理想似乎越发遥远,而不知如何下手。同时,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缺乏精神思考而且没有老师指引?除了在一些讲座上偶尔能够听到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外,为什么大学里的老师讲完课就像是打工混日子,无趣无内容,讲完就走人?为什么大学老师从来不与学生探讨人生智慧?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的大学生对此熟视无睹?这些问题我不得而知,而我自己也在从事学生干部工作的道路上,碰到了更多的困惑。

  二、为什么要辞去团委副书记?

  大一时我参加学生会新闻部,然后做部长,和一群志气相投的朋友激扬文字,度过一段难忘的日子。在大二下的时候,成功竞选为分团委副书记兼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然而在半年后,我就毅然辞去了这个光鲜的职务,你可能会很惊讶,我不是有“总理的梦想”么?为什么要辞去呢?这可是走上“官员之路”的正途呀?在我最开始做学生会一个小小的部委时候,我只是抱着开阔眼界、锻炼自己的想法。到了后来做部长,在我的本职工作之外,我开始思考我做的事情作用在那里?到底能够做那些有价值的事情去服务同学?

  大学里的学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引导帮助,就像我自己内心就有很多的困惑需要解答,学生会做得这么多活动能够解决了么?没有。从我进学生会开始,我就抱着相机在各种各样的活动跑着,班团会、运动会、文艺比赛等等,在开始我很兴奋,因为生活很充实,活动的确还比较丰富多彩。但是慢慢的,我的内心开始不明白,我发现这些活动组织了、举办了、精彩了、笑过了,却没有更多的智慧启迪,似乎只是一个“政绩”的记录。那些游戏的大学生继续游戏,我内心对于理想的迷惘更没有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解答。


  于是我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要花很大力气很多精力组织这一些形式上的活动,而不去关注学生真正的问题、做学生和大学里真正应该做的工作?那个时候我还是学生会的新闻部部长,在面临换届的时候我想过退出,我的内心已经隐约地告诉我这个地方不适合自己。但内心那个朦胧的梦想让我思考:如果我的“地位”更高一些,“权力”更大一些,如果自己可以领导团委和学生会,是不是就可以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了?自己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以明确自己的方向。有很多的学生干部就是这样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的。

  于是我开始努力“提升自己”:凭借自己比较不错的实力和老师的信赖,我成功地竞选为学院的分团委副书记,这可能是学生中地位最高的 “官”了。我的内心鼓足了干劲,我要做出一些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事情。可是当真正到了这个位置时候,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的天真: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是我们能够“安排”的,我们只是按照“上面老师”布置的既定程式和内容去走,想要改变其形式上的作用几乎不可能;学院的老师有自己的安排,校团委的领导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要达到一个目的:活动要精彩,形式要多样!可是没有一个人去思考这样的活动带来的实际意义在那里。

  我发现自己更加没有个人的 “自主权”,必须要面对更多的无聊会议,要去组织很多无意义的活动,这些会议、这些活动大多数对于服务学生或者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根本没有什么作用,更没有办法去解决我所碰到的诸如沉迷网络游戏、缺乏精神风貌的现状,我甚至还失去了思考和学习提高的时间和空间。

  我的内心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能针对性地去解决学生中切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什么不在他们沉迷网络与游戏时加以规劝和引导,甚至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难道非得等到他们挂课后给予处分、开除学籍么?更有甚者,与其他学院的一些学生干部打交道后,我发现大学学生会里面的学生干部,有不少本人就是“游戏大学”的优等生,但是他们却因为和辅导员老师关系不错而成为学生干部,来帮助老师“管理学生”。这样的学生干部能够引领学生走向哪里?同时,这些人似乎非常自信自己是一个“精英团体”,个个都感觉良好。

  学生干部中开始有很多的饭局来“拉进”彼此的关系,喝酒甚至吸烟,所谓的“烟搭桥,酒开路”这样的话,我第一次就是从学生会主席的口里听到的,我很困惑,这是在读大学的有志青年学子么?这就是要引领国家未来的“精英集团”嘛?我们国家就缺这样的“人才”吗?

  当面对着这样的现状的时候,我的内心开始痛苦:我可以选择若无其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下去,反正都已经做到了这个地步,熬一两年就会有各种优秀的荣誉、保研的机会,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但是,我也开始明白了,无论我将来的“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我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是一个人在与一个庞大的,堕落的,只关心物质利益和为自己捞好处的集团体系作对。


  我如果想当上“总理”或者其他能够有决策权的位置,就必须跟他们一样混下去,否则早早就会被这个体制踢开。但我真的希望这样么?如果我把宝贵的时间都花在了一些根本不能起到实际作用的事情上,来收获一些所谓的荣誉和好处,我内心的困惑将怎么办?我之后的道路该怎样继续?难道这就是我的理想?

  在经历了深入的思考后,任职半年我就毅然申请辞去这一职务。当时学院的老师很惊讶我的举动,在明确我执意要辞后,非常好心地建议我可以挂名不做事,这样在大四时候就可以获得保研的机会。我不愿意占这个便宜,告诉老师,既然要走就走个彻底,不需要挂名,我的内心不喜欢这样的方式。

  于是,我很高兴地脱离了很多无聊的“学生工作”,回到了没有会议,没有那么多我看不懂活动的自由日子。自己读书、听讲座、听武大的“周末艺苑”,让自己的内心自由自在地成长。我努力去重新定位自己的理想,因为我发现从政似乎不适合自己。剩下来的选择还有两个,一个就是大家都很热衷的,也是很传统的“实业救国”之路,我可以去帮助我们国家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也帮助自己成为一个“经济英雄”,做“李百万” 另外一条就是冷板凳的“学术之路”:考研,攻博,成为一个学者。

  我很敬佩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当年作为热血青年,做为一个台湾军官,由于反对蒋家王朝的政治腐败,他“叛逃”到大陆。他当然可以享受“义士”级的待遇,在我国的“党政军”系统里快速地升职。但是,他当时叛逃台湾,绝对不是为了谋取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心中的热血理想。我想他后来离开政治圈子,走上学者之路,是不是跟我一样,发现在中国“从政”不能解决“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只好去研究学问,去当学者。否则如果他叛逃的目的,仅仅是想当一个学者的话,当时的台湾条件更好,所以一定有他的难言之隐。他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学界最好的学者之一,还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

  到底那条路更有意义和价值呢?我努力去大量阅读,努力去思考,去发现各种线索和事实来帮助我决定,去解决我内心所有的困惑。

  三、读懂“大学”,我发现“做学问”在大学也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我真的能够专专心心去做一个学者吗?像林毅夫那样?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我对于大学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这个曾经安静和充满追求智慧风气的象牙塔越来越千奇百怪。商业中逐利的浮躁气息充斥着整个校园,学术与商业的挂钩和教师职称评定的畸形化,使得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老师不重视教学而忙于自己的项目,忙于发表论文。因为有了论文,有了项目,才会有职称和金钱,才会有房子、车子和各种名誉,这样的老师那里有时间去传业授道解惑呢?

  但是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老师。因为“理想型”的老师注定要被现实“淘汰”。别的学校不了解,但是全国有名的易中天,在武大的时候却因为个性独特,不愿流俗而被排挤,出走厦门大学。后来是学生们敬仰的武大四大名嘴之一的哲学教授赵林也要离开武大,引起学生轰动。

  后来据说校长看民意沸腾,才执意挽留赵林老师,勉强留了下来。但是根子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我最近又听说专注学问的知名哲学教授邓晓芒要去华工。一个文科教授,却要离开以文科着名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宁愿去一所工科大学任职,武大到底怎么了?珞珈山还是个做学问的地方吗?四大名嘴的尚重生教授也说:当年与他一起留校任教的早期很多有才华的老师,都离开武汉大学了。而且很多离开了大学,离开了学界。难道在中国,学者之路也同“从政”之路一样,是一条不可行的 “梦幻之路”?中国之大,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吗?我很不安地探讨自己从事“学问之路”的可能性。越来越多地发现:所谓的“名牌大学”里,真正的学问根本没有地位。

  老师不关心学问和学习。在这样的大学里,缺乏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因为老师在大学里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被一群根本不懂教育的教育官员们“管理”着,迫于生存压力,为了职称,为了提级,为了饭碗等等,不得不向畸形的评定机制屈服。能够独立思考和具有独立人格的老师,可能根本就不见容于这个教育官僚体制。

  连知名的教授如赵林,邓晓芒都不得不屈服于“体制”,连四大名嘴尚重生都不断地抱怨无法发挥所长,我一个小小的后生,真的能在“学问”的路上实现理想吗?很多博士生导师会派自己的研究生替代自己给本科生上课,自己忙项目,当老板,追逐金钱和权力地位,这与“官场”和“商场”又有什么不同呢?真正的不同,就是这里更虚伪,贴了一张“教育”的皮,所以更害人。

  校长把老师当打工仔 谁也不关心学生


  大学的领导不关心学问。他们不关心教师,仅仅是把教师当做打工仔。他们也不关心学生,不理会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很多管学生的“大学领导”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一副“官员”的样子。他们也不关心自己的毕业生到底受不受社会的欢迎,不关心学科的设计是不是符合教育和社会的要求。他们只关心“如何保住位置”, “如何捞取好处”,如何“买卖文凭”,如何与社会上的官员们“交易”。

  学校的老师告诉我:武汉大学授予了很多官员“特聘教授”的头衔拉拢他们,还送出大量的“博士学位”给各级官员,仅仅因为他们是有实权的“官员”,学校愿意“证明”他们“很有学问”,让他们捞一笔“学问资本”。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大家都知道前几个月武汉大学的两个校领导被抓,其中一个还是享有“国家荣誉”的获奖“杰出领导”,这暴露了大学一系列问题的冰山一角,据说出事以后,很多有实权的“大学领导”们都惶惶不安,生怕有一天查到自己头上来。我相信这不是武汉大学一家的事情,可能其他大学更腐败。

  可是,我关心的是: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大学,难道真的有“大学精神”吗?真的是一个我要做学问的地方吗?

  1.我缺钱么?我们的社会缺钱么?我的人生需要去做一件没人需要的事情吗?

  现在我们的国家里,大家都在努力创造着物质的财富,每一个城市里可以看到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每个人都在辛苦的追逐着。特别是我在深圳工作,这个节奏很快的城市就是金钱驱动的城市。每一次,我坐公交车的时候,我都会留意下那些等车的和街上走过的人们,很多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和疲惫。

  大家都在追求金钱以为会带来幸福,可是为什么都这么不快乐?望着车外的人们,我就问我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跟他们一样? 我问自己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是,我想幸福于我而言,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开心有价值的工作并能保障物质生活,一个和睦的家庭。并能把这个幸福的圈子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推广,那么我实业的梦想能够带给自己幸福和更多的人幸福么?


  再看看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中国已经诞生了很多的企业,华为、联想、等等,人们已经创造积累了很多的物质财富,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优越。而我们却越来越齐心协力地追求金钱,我们创造了很高的GDP,但同时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大都市白领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每况日下,都市女性白领越来越多的人不能走进婚姻的殿堂,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市人在物质富足的表象里精神匮乏,借以酒吧、网络游戏、聚餐等打发时间,青少年儿童以及高校大学生自杀比率升高,流行文化越来越庸俗甚至恶俗化,以及我在大学所碰到的种种困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怎样去解决?靠追求金钱可以么?

  而这些问题却很实在地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的整体幸福。但这一切,靠钱都不能解决,是要靠文化,靠智慧。如果金钱可以解决,那我们可以用钱买来生理和心理健康,可以买来家庭的幸福和谐,可以买来优秀的文化,我当然应该多赚钱。可惜这一切都买不来。

  2. 为什么说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

  靠文化,靠智慧,人才能够得到幸福,国家才会真正强大。为什么一定要去做教育?答案是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素质,而我们目前的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教育和社会的现状以及我们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我们就可以明白。

  我们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都在教学生不断地考试,关注考分,然而,做了那么多的试卷,考了那么多的试,拿了学士、硕士、博士文凭就能解决人生和幸福的问题吗?看一看现在的大学生面貌,有多少人不过是在混一张文凭而已,还自欺欺人地以为:这张文凭会给自己带来一份不错的工作和钱途,可能么?那么多经过高考的学生,走进大学为什么就失去了青年人本来应该有的朝气和活力?为什么他们沉迷网络游戏、在无聊中打发着自己最宝贵的年华?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找不到工作呆在家里成为“啃老一族?”还有工作之后很多成为“月光一族”?


  我们最终都要走上社会,我们最终都要独立地去面对生活和生存,我们最终都要为人父母,我们最终都要赡养自己的父母,真正关乎我们人生幸福的问题,诸如怎样去强身健体,怎样去规划人生方向,怎样去处理婚姻问题,怎样去教育孩子,我们的教育有去关注或者启发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吗?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在学校里培养一群考试的机器,然后出来成为一个工作的机器?老了成为一个等死的废物吗?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问一问亲爱的朋友们,在中国目前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校园里,有这样的教育么?没有,中国太缺乏真正的教育、缺乏真正的大学了!同时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做的,宋朝一代大儒张载曾如此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此以后,这句话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而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多少这样的学者?我们的大学里有多少这样的教授和博导?我们可以看到为各种利益集团说话的所谓“专家”,可以看到为了金钱奔波在官场和商场的教授和博导。

  现在我们的社会很多人都在一味地追求金钱作为人生最高目标,从让我们痛恨的房地产商到现在的医院,从老师到卖奶粉的,很多人都忘了自己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一味地拜金。缺乏文化和责任的富人们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越来越高的交易成本和越来越多的危害。我们可曾知道美国的清洁工人的工资可以达到年薪五六万,但是他们的房子只需要三十万左右的美金?而我们国内的老百姓却需要耗费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积蓄去买一套房子,就因为一些人昧着良心攫取高额利润,而让多少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临这个严峻的人生大事,房子真的值那么多钱么?孟子曾经告诉过我们:上下交征利,国危矣。三鹿奶粉、各地不断的儿童血铅案例已经用血的事实不断地印证着这句话,而我们的社会还需要多少这样的例子来唤醒大家:如果仅为了钱而忘记了道德,昧了良知,我们的社会将走向何方?

  在这么一个逐利的社会里,究竟还有多少中国人会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我们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老子》、《论语》、《大学》、《金刚经》、《资治通鉴》等等,这些经典的遗产我们继承了么?我们该怎样把这些东西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不能交给,如果不能完成五千年里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何以有颜面自称为中国人?

  曾经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国家破亡而文化存在的民族,一定可以恢复国家(比如以色列),但一个文化破亡了的民族,无一例外地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比如古巴比伦等。而正是由于这些精髓的传统文化丢失,我们的社会才变得越来越千奇百怪。


  学校缺乏真正的教育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人盲目逐利、精神空虚、各种社会问题曾出不穷,传统文化精髓遗失,后面两者又反过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如此的恶性循环回把我们带向哪里?我们的后代将会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里?

  究竟是这个社会在疯狂地走向一个危险的境地,还是我是一个疯子在危言耸听?

  3.为中华之崛起做教育

  考虑到如此的地步,我对于自己做实业的想法又发生了深深的怀疑,我对于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深地担忧。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写下《少年中国说》,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更加严重。只有从教育上去入手,培养优秀和有良知的公民及社会领袖,我们才有希望去改变我们社会中丑恶的一面,才能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子孙后代才会健康、幸福地生存在这块土地上,才能自豪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

  因此我决定走进大山,去一个小小的私立学校做一名普通老师,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习武修身,传播智慧。为我热爱的这个国家,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自己,去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因为唯有文化方能立国,唯有真正的教育才能树人!唯有智慧方能让一个人拥有真正的幸福,让一个社会真正的和谐,让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


  注:没有想到文章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在此说明下——由于体制内教育的失败,我不可能加入任何一所官办的应试学校来实现自己做真正教育的理想,而选择了在大山里的这所私立精英学堂(别误会,不是农村支教,那样我再努力也只是为体制培养几个低级打工仔),不提学堂名字的原因,是因为避免有人说我是商业炒作(毕竟是私立的),玷污了这个神圣的教育理想。

  同时,这所学堂目前因为超前的教育理念,虽然规模不大,但影响力已波及全国,她必将成为中国未来先进教育的一个范例,因此我也不想借名生辉,借学堂出名。我更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自己踏实的努力来让学堂因我而更荣耀而非相反。希望大家理解。

  另外,我开始新的工作才两个月。在这里,我第一次尝到了“挫折”的感觉,相对于我一贯的“顺风顺水”,我在这里明显感到了自身能力的不足和思想的浅薄。相比一起工作的,跟我同年毕业的同事和朋友,我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差异,我需要有更多的努力来提高和完善自己。但是,这反而让我更加高兴,更加认定了自己选择的正确: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不断提高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让我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教育强国之梦----去不断提高自己和需要我帮助提高的人。

  写这篇文章目的有两个:

  1. 能够唤醒大学里沉睡的一部分人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自助者天助之。

  2. 引起更多的人对于教育的关注和反思,因为这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不能因为老师、大学和社会对我们不负责任就放任自流,相反正因为学校和社会没有为我们负责,我们更要加倍地为自己负责,更要认真地思考和选择自己人生。如若能达到此两者,足矣,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