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四重宣教原理

四重宣教原理 區伯平 《使徒行傳》是一本教會奮進的讚歌,收錄了主耶穌復活升天後,信徒群體由萌芽以至福音遍傳的歷程。全書可以按照信息結構分為六個進階段落,依次記述信徒散佈在猶大(1:1-6:7)、巴勒斯坦(6:8-9:31)、?利亞(9:32-12:24)、小亞細亞(12:25-16:5)、歐洲東南(16:6-19:20)、和羅馬城(16:6-19:20)的開拓事蹟。而當中每個階段,都可以見到四個平行的層面,演繹?宣教的原理。 宣教的第一原理是「傳 + 信」。 宣教的焦點必然是講述基督、傳揚天國福音的行動,這該是耶穌在世的最後說話、「作我的見證」(1:8)的意思。宣教的至終目的及結果,是引導人歸回上帝。細心閱讀《使徒行傳》,貫通全書的每一階程,都可以發現門徒見證救恩的行動。不論是偶發的時機、例如彼得和約翰按照習慣到聖殿去祈禱(3:1),或是刻意的計劃、例如巴拿巴和保羅由教會差派出外(13:3);只要門徒清楚傳揚基督,就有人歸信上帝。例如在前述事件中的五千名男士圍觀者(4:4)、或是一處地區的行政官長(13:12),都是在未有意想之中、因聽道而歸信了上帝的。「傳 + 信」,這是宣教的核心信念和定位。 宣教的第二原理是「去 + 去」。 宣教必然是放眼世界、投向四方、以前往外地為導向的延伸佈道行動,這就是耶穌在世的最後的吩咐「直到地極」(1:8)的意思。宣教的至終目的及結果是福音遍傳各地。留意《使徒行傳》的六段進階,可以知道這經卷的內容鋪排,正是依循著福音廣傳的地域分佈來編寫的。門徒不論是被逼亡命天涯、例如腓利逃難至撒瑪利亞(8:1),或是遇上難明的阻滯,例如保羅在小亞細亞路路不通(16:6-7);依舊積極傳揚福音,結果各地都有人歸向基督。例如前述事件中的非猶太人(8:6,16:33),都是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得聽福音而歸信基督的。「去 + 去」,宣教就是前仆後繼地前往福音未得之地,沒有止境,只有「行行重行行」。 宣教的第三項原理是「文化 +」,意思是超越民族文化。 宣教必然的、唯一的信息是基督的救恩、普世的福音和神的真道。細心閱讀《使徒行傳》的六段進階,可以發現聖靈不斷以奧妙的大能開導宣教者的心竅,使他們一再擺脫民族文化的框架,忠心地把福音傳給各民族。例如彼得在毫無意識的疑惑中,被聖靈引導,到了他從來不會去的外族人家(10:28);保羅在小亞細亞遇上路路不通的困惑,才明白到原來神要引領他前往他從來未想過的地方,就是歐洲去(16:10)。 「文化 +」,福音先是臨於純猶大文化的本土民眾,例如法利賽人和祭司(6:7,15:5);之後臨於亞猶大文化的僑民民眾,例如巴拿巴(2:5, 4:36);福音隨後臨於次猶大文化的鄰近民眾,例如撒瑪利亞人(8:14);再後臨於附猶大文化的外族民眾,例如埃提阿伯的太監和哥尼流(8:27, 10:1-2,13:43);最終福音得以臨於各地的非猶大文化民眾。「文化 +」的意思,表明宣教就是向全地各民族傳揚「唯獨基督」。 宣教的第四項原理是「 + 社會」,即是入世而應世。 宣教不能流於自說自話、自我陶醉;宣教必然是投向社群、認同社群、關愛社群,在有必要時,也會抗衡社群的行動。細心閱讀《使徒行傳》,貫通全書的六段階程,都可以見到作者刻劃出教會在社會中的處境。教會是社會的一部分,宣教必然會面對社會帶來的衝擊,例如為了自己利益者的打壓(4:1-3,16:19)。宣教必須有具質素的領袖,例如保羅有能力應對惡意的挑戰(16:37, 23:6)。宣教必須有廣闊的見識與胸懷,例如巴拿巴的性情和見識(11:23)。宣教必須帶著創意去開拓,例如保羅不被宣講場所約制,樂意借用世俗人教授哲學的地方(19:9, 28:30)。宣教必須關切人間疾苦,例如襄助貧困(4:34-35, 6:1)。宣教必須堅信,在前述的一切之上,神必然掌管。宣教就是盡用神所賜的一切條件,去宣揚基督的救恩。 《使徒行傳》記述了初代信徒的宣教嘗試和努力。從全書的信息結構,可以歸納出四重宣教原理,就是:「傳 + 信」、「去 + 去」、「文化 +」、「+ 社會」。這些原則反映著他們遵行主命的汗與淚、辛與酸,更閃耀?他們委身基督得著的平安與欣慰、大能與歡頌。但願每一位閱讀《使徒行傳》的信徒,都成為他們的接棒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