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2日 星期日
Ebenezer, 以便以謝 Scooge
Then Samuel took a stone and set it up between Mizpah and Jeshanah, and named it Ebenezer; for he said, "Thus far the LORD has helped us." So the Philistines were subdued and did not again enter the territory of Israel; the hand of the LORD was against the Philistines all the days of Samuel. The towns that the Philistines had taken from Israel were restored to Israel, from Ekron to Gath; and Israel recovered their territory from the hand of the Philistines. There was peace also between Israel and the Amorites. (1 Samuel 7:12-14 NRSV)
1Sa 7:12 撒母耳將一塊石頭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間,給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說:「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
1Sa 7:13 從此,非利士人就被制伏,不敢再入以色列人的境內。撒母耳作士師的時候,耶和華的手攻擊非利士人。
1Sa 7:14 非利士人所取以色列人的城邑,從以革倫直到迦特,都歸以色列人了。屬這些城的四境,以色列人也從非利士人手下收回。那時以色列人與亞摩利人和好。
--------
Ebenezer Scrooge is the principal character in Charles Dickens's 1843 novel, A Christmas Carol.
-----------
狄更斯經典作品
「荒涼山莊」(Bleak House)
「塊肉餘生」(David Copperfield)
的手稿
----------------
今年2月,是英國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誕辰200年紀念。
稍早的耶誕佳節與新年假期,在英國打開電視,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再度獻上文學改編影集《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劇情曲 折離奇:外表醜惡的囚徒其實是知恩圖報的受害者、天真善良的孩子成了迷途忘返的負心漢、正氣凜然的律師心懷不軌、驕縱任性的小少爺長成滿 腔古道熱腸的少年⋯⋯這些扣人心弦、令人大呼精彩的文學篇章,經過100多年的時間考驗,仍然不失魅力─這是狄更斯的曠世傑作。
狄更斯其他暢銷佳作如《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等也不斷由新世代的導演編劇重新演繹,推出電視影集版或電影版。60歲的英國婦人 羅蘋森(Doreen Robinson)就很喜歡BBC播放的《遠大前程》。她說:「雖然拍得有點前衛,可是我看得很過癮。」12歲的英國小學生米勒 (Kimberley Miller)也表示,透過電視電影,她已經看過狄更斯大部分的重要作品。
下層社會代言人 作品歷久彌新
轉開廣播,大眾耳熟能詳的狄更斯作品源源不斷從喇叭放送,包括《艱難時世》(Hard Times)、《塊肉餘生錄》(David Copperfield)、《德魯德疑案》(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等等,滋養英國聽眾的文化心靈。
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討論狄氏作品、生平、小說角色、家族、奇聞軼事的影片與廣播電視節目。關於狄更斯的傳記與專書,也一波接一波出版。
倫敦博物館(Museum of London)從各處集結這位英國國寶的手稿、照片、影片,甚至商借到狄氏生前寫作用的桌椅,聲勢浩大展開一系列的狄更 斯特展。前去觀展的澳門學生鄧紹妍表示,特展的整體設計與收藏非常精彩,令她想要多了解這位作家。
走進倫敦地下鐵,走道兩旁紛紛貼出狄更斯紀念活動海報,提醒世人文學嘉年華就在倫敦。新聞媒體也不遑多讓,不但報導了狄更斯誕辰的慶賀活 動,影集與電影評論也席捲報紙版面。
「不公不義衍生更多的不公不義」、「千言萬語,不如寥寥真誠幾字。」擅長書寫下層社會生活的狄更斯,1812年生於英國樸茨茅斯(Portsmouth ),父親在海軍擔任文職。12歲時,由於父親理財不當、欠債入獄、家境深陷危機,狄更斯被送進鞋油工廠,每日工作11小時,假日則到獄中探視 父親。童工經驗使他關懷底層生活,並成為往後寫作素材。19歲時,狄更斯擔任記者,開始寫作,逐漸聞名,往後作家之路一路順遂,1870年中風 過世之前,完成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成為享譽國際、並是英國人最喜愛的作家之一。
參觀狄更斯故居 還有19世紀甜點招待
這項名為「狄更斯2012」(Dickens2012)的慶典,其實是項全球計畫。從瑞士蘇黎世到英國倫敦,從德國柏林到美國紐約,全球各地的博物館、 學術殿堂、戲院、劇院、文化機構與廣大狄迷,都將共襄盛舉,為這位偉大的文學巨人祝壽。
主辦單位之一狄更斯博物館(Charles Dickens Museum),是功不可沒的幕後推手。自2011年末,就推出一系列的狄更斯城市漫步活動、狄更斯劇 場、演講等活動,耶誕假期間,英國全國依照慣例休息慶祝,但狄更斯博物館天天敞開大門,歡迎想一窺狄更斯故居的民眾前來,並以狄更斯時代 的香料酒與甜派,招待來賓。
館員史維妮雅(Svenja)表示,這段期間門庭若市、熱情的民眾幾乎擠爆博物館。館內內設的禮品店也幾乎銷光狄更斯相關產品,來不及補貨。館 外更是大排長龍,館方有時還必須罕見地限制入館人數,請門外排隊的民眾稍安勿躁。
狄更斯博物館位於倫敦羅素廣場(Russell Square)僅十分鐘之遙的道堤街(Doughty Street)上,是隱身於英國首都的一顆文化寶石。這座充滿 喬治亞建築風格的博物館,其實是倫敦僅存的狄氏故居,1932年面臨拆除之際,由狄更斯之友會(Dickens Fellowship)出手買下,搶救住珍貴的 歷史遺跡。
文學是國家民族的美好資產
狄更斯自1837年至1839年間,與妻子凱薩琳(Catherine Dickens)及孩子在此度過了兩年半的美滿時光,狄更斯並在此完成了巨著《孤雛淚》 (Oliver Twist)與《匹克威克外傳》(Pickwick Papers)。
踏進這棟四層樓的建築,首先進入眼簾的是起居室,餐廳,走上階梯迎面而來的是客廳與書房,沿梯而上還可看到狄更斯的臥室。回到一樓,推開 後門,還可在狄更斯的花園小憩。
館方保存大量的狄更斯手稿、照片、書籍與傢俱。目前在倫敦博物館展出的著名畫作「狄更斯之夢」(Dickens' Dream)與寫作桌椅,就是與狄更 斯博物館商借。館內還可欣賞凱薩琳的訂婚戒指。
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記者克爾(Michael Kerr)建議,民眾中午午休時,不妨到狄更斯博物館走走,在文學大師的故居 消磨些許時光。英國社會對這名文豪的景仰,對文學的珍視與對傳統的維護令人動容。整個社會自發性地將文化遺產用各種藝術形式一代傳給一代 、慶祝作家誕辰並溫故知新其作品,這點相當值得台灣借鏡。
有機會到倫敦旅遊的讀者,若有興趣,別忘了造訪位於道堤街48號的狄更斯博物館。
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Double Blessing
意大利豪華郵輪歌詩達協和號開始下沉,卡布安諾(Valentina Capuano)簡直無法置信,而她唯一的心願,就是能像100年前搭上鐵達尼號的祖母一樣,從災難中死裏逃生。
歌詩達協和號(Costa Concordia)13日撞上礁岩,於意大利西北部外海翻覆,卡布安諾說:「這就像歷史重演,非常恐怖,我真的嚇壞了。」
1912年鐵達尼號在由南安普敦(Southampton)駛往紐約的首航中遭遇船難沉沒,卡布安諾的祖母死裏逃生。祖母的哥哥喬凡尼(Giovanni)則沒那麼幸運。
喬凡尼為鐵達尼船難中罹難的1517人之一。他在鐵達尼號擔任服務生,希望前往美國展開新人生。
卡布安諾說:「當我想起我經歷的劫難,我還是很害怕、情緒低落,感到心悸。」卡布安諾和未婚夫、弟弟和弟弟的女友一同逃出緩緩下沉的歌詩達協和號。
鐵達尼號撞上冰山1世紀後,歌詩達協和號觸礁,在船身撞出大裂縫,導致至少11人喪生和約20人失蹤。歌詩達協和號載運3000名乘客和約1000名船員。
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邪教, Cult, 系統性社會影響力
邪教如何誘人上鉤
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加州聖地牙哥(San Diego)聖塔菲莊園(Rancho Sante Fe)這個排外社區出了一件大事。
警察進入北科利納(Colina Norte)18241號這棟大宅後,一看到眼前的景象全傻住了。
他們在大宅裡發現39具屍體,死者全整齊地躺在雙層床上,身上都穿著黑襯衫、黑運動褲,以及全新的耐吉運動鞋,
且都綁著印有「天堂之門先遣隊」(Heaven's Gate Away Team)的臂章。
不用說,任誰看到這些屍體都會嚇呆。不過隨著這宗集體自殺的細節逐漸浮現,大家才曉得實情更駭人聽聞。
原來,這些死者全是邪教徒,他們信的教派名為「天堂之門」(Heaven's Gate)。
天堂之門的信徒相信,海爾波普彗星(HaleBopp)的出現,就是他們恭候已久的徵兆。
海爾波普彗星是一顆亮得很不尋常的彗星,天堂之門的信徒認為,它的出現是告訴他們,擺脫身體這個「容器」的時候到了。
擺脫身體之後,他們就會回到太空船上,而太空船就會帶他們去存在的更高境界。這群人接收到這個訊息後決定集體自殺。
他們自殺,是經過了精心計畫:教徒們按照順序,輪流喝下含有巴比妥酸鹽(barbiturate)的致命雞尾酒。
當時「瓊斯鎮大屠殺」(Jonestown massacre)過了快二十年,
「瓦可鎮圍城事件」(Waco siege)才過了三年(參見〈邪教慘劇〉一欄),然而邪教卻再次造成危害,驚動了全世界。
當然,不是所有邪教都很危險,但時至今日,仍然有數不清的「具破壞性的邪教」(destructive cults)還在蓬勃發展。
所謂「具破壞性的邪教」,是指運用高壓影響力來控制信徒行為的教派。
我們不常聽聞邪教的活動,但等我們聽到時,他們的活動都已進行得難以收拾了。
不管是具破壞性的、不具破壞性的,今日英國各教派的數量十分驚人。
「邪教訊息中心」(Cult Information Centre)的秘書長伊恩‧哈沃斯(Ian Haworth)說:
「英國目前有五百多個邪教,這還是保守估計。」邪教訊息中心設於倫敦,是一家反邪教的慈善機構。
「光我手上列檔的問題教派就有一千多個。」自殺的「天堂之門」信徒的親人痛苦萬分,他們當時問的問題現在依然擲地有聲:
「人們為什麼會獻身給邪教?並以邪教的名義做出非同小可的事?」
洗腦,用你我熟悉的心理技巧
關於這個問題,典型的解釋是:邪教教主深具個人魅力,而信徒又十分脆弱無助。
但倘若我們認為只有精神不正常的失敗者才會受到邪教吸引、邪教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八竿子打不著,那是安慰自己的鬼話。
事情不是這麼回事。事實是:任何人都會被邪教引誘,因為邪教是運用了好幾種心理技巧來控制信徒的思想和行為。
脫離邪教的前信徒們以及社會心理學家深入研究了邪教經驗,他們已經知道邪教是利用哪些方法來控制信徒的生活。
邪教使用的心理技巧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這些技巧在茫茫人世中扮演了吃重的角色。
亞利桑納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羅伯特‧齊歐迪尼(Robert Cialdini)教授解釋說:
「這些技巧並不是某種奇怪的心靈控制術(mind control),但它們大力運用了
『系統性社會影響力』(systematic social influence)的手法,這些手法很常見,社會各界每天都在用。」
齊歐迪尼教授是社會心理學家,著有《影響力:勸說的心理學》(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一書。
「邪教是利用潛意識規則(unconscious rules)來達成他們的目的,這些潛意識規則構成了所有人類互動的基礎。
他們經常運用這些手法,大力運用,這麼一來他們就可以徹底改變人們的思考與行事方式。」
但邪教得先招募到信徒才行。
首先,他們會找那些毫無防備之心的人來參加聚會,這些聚會通常會包裝成「自助互助工作坊」(self-help workshop),
利用人們與生俱來想要投桃報李的渴望。也就是說,他們會鎖定幾個目標對象,對他們噓寒問暖,因為他們知道這些人一定會回報。
「禮尚往來是社交互動的基本原則。」齊歐迪尼解釋,「吃人一口,你本能就想還人一斗。
邪教成員就是利用這個法子來吸收信徒,他們會帶著禮物獎賞來收買你的心。
這好比說,如果有公司送你免費的試用品,那麼不管他們說什麼,你都會照單全收。」
還有,他們會挑選那些正為了壓力或財務問題煩惱的人,那些人的情緒沒有毛病,卻終日憂心忡忡。
加拿大最近所做的一項研究,證明了那樣的人有多容易受影響。
加拿大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的社會心理學家伊恩‧麥克葛瑞格(Ian McGregor)做了一項研究,
結果發現,和其他人相比,處於焦慮狀態的人對宗教理念更是深信不疑。
麥克葛瑞格說:「那些正為個人困境焦頭爛額的人,對宗教的反應更強烈。
但我們也為那些人做了腦部斷層掃描,結果發現宗教熱誠和大腦的前扣帶皮質區(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活動低落有關。
處於焦慮狀態的人前扣帶皮質區很活躍,但如果為他們創造很厲害的人生目標,轉移他們的注意力,那麼其他問題所引發的焦躁就會緩和下來。」
這類研究結果認為,邪教之所以吸引人,一個原因是:
很多邪教提供了神聖的使命感、人生目標,甚至救贖,可以讓信徒擺脫焦慮不安。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新年十個計畫
四千年前的古巴比倫人,是第一批會定新年計畫的人——所以,他們或許也是第一群做不到的人。要是你的新年計畫沒辦法達成,千萬不要有罪惡感。事情總有好的一面,來看看最常見的十個計畫就知道了:
1 戒菸:戒菸失敗有什麼光明面可言嗎?有的。在火燒眉頭時,尼古丁(Nicotine)能讓你鎮靜、減輕疲勞,還能讓你把某些事做得更好。此外研究顯示,適量吸菸的人通常比較苗條——原因何在?就好像胰島素(insulin)能控制血糖不致超量一樣,腎上腺素(adrenaline)有助於將過量葡萄糖釋入血流。尼古丁能促進腎上腺素分泌,提高血糖濃度,讓人食慾降低。但當然,尼古丁的這些潛在好處,還是遠低於它所造成的健康風險。
2 減少負債:你收支失衡嗎?英國左翼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尼(John Maynard Keynes)的理論,或許能讓你的罪惡感減輕一些。凱尼認為:持續消費是讓國家經濟保持健全的方式之一。畢竟,要是我們把大部分的錢存起來,經濟也將隨之停滯。美國財政專家瑞克‧凱勒(Rick Kahler)表示:「債務並不都是壞的,它也可能成為增加財富的好幫手,比方說舉債投資房地產,就是個好例子。」
3 做公益、當志工:熱心公益當然是件好事,但長期來看,幫助別人的最佳方式,就是讓他們學著幫助自己。英國國際發展部門(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越來越關注能發揮長期效果的自助計畫,一份樂施會(Oxfam)關於衣索比亞援助情況的報告指出:「協助當地人處理災害(如旱災),讓他們一起提供物力、能力、勞力,有助於建立他們的尊嚴感。」
4 少喝點酒:就是對茶沒興趣嗎?好吧,喝點酒其實不錯——但得知所節制。喝點小酒好處多多,減少癡呆症風險便是其中之一。在酒類之中,又以紅酒效果最好,這可能是因為紅酒中包含了許多有益成分。丹麥科學家摩坦‧哥羅貝克(Morten Gronbaek)發現:「只有紅酒,能顯著降低心血管及其他疾病致死率。」
5 多去旅行:要是地球上的國家你沒去過幾個,還是有好處。首先,你絕對不會有經濟艙症候群——也就是長時間不動造成血栓。此外,你也不會有什麼旅行壓力。政府調查顯示:二○○八到二○○九年間,英國劫機事件增加了三成。最後,少去旅行也有益環保:荷蘭研究者發現,來回英國和佛羅里達一趟所製造的二氧化碳量,大概等於在英國騎摩托車一整年。
6 減輕壓力:也許你發誓要過得更平靜,但一開車上路,卻還是飆得跟個F1賽車手一樣,還巴不得能開更快一點。不過,莽撞至少有個好處。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研究者指出:能加快心跳、增進肌肉反應的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也能大幅提高腦內啡(endorphins),讓你鎮靜下來。而腦內啡能減輕壓力、緩和疼痛、增強免疫力,甚至減緩老化。
7 換個好工作:真以為賺大錢就能更快樂嗎?再仔細想想吧。滿足衣食無虞等等基本需求後,更多的錢其實並不能讓人更快樂些。自一九五七至二○○二年,美國人的平均收入增加了兩倍有餘,可是自認「非常快樂」的人,卻還是維持在三成左右,而且和高薪與否似乎關係不大。美國經濟學家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說:「要是我們只會用增加的收入買更大的房子,那我們永遠也不會變得更快樂些。」
8 談戀愛:要是老是找不到伴,也沒什麼好擔心的,愛情有其陰暗、不健康的面向,可能造成沮喪、焦慮、情緒不穩。長期的愛情關係,甚至會讓人的自我評價隨著關係好壞起伏不定。美國心理學家C‧雷蒙‧尼 (C Raymond Knee)將這種狀況描述為:「一個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直接受到愛情關係的波動影響,愛情裡的波瀾,影響了一個人自我評價的好壞。」愛情裡一點雞毛蒜皮的爭執,都可能引起嚴重憂鬱及自我憎惡。
9 戒掉巧克力:調整一下不吃巧克力的計畫如何?只要不過量食用,巧克力對你甚至還有些好處。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研究者指出:每天吃少量、富含類黃酮素(flavonoids)的黑巧克力,有助於血管擴張。血管狹窄會增加心臟病、中風、以及其他循環疾病的風險。雖然類黃酮素在蔬菜水果裡也有,但它們可沒那麼好吃,對吧?
10 多陪陪家人、朋友:覺得自己太孤僻了嗎?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心理學家伊斯特‧布霍茲(Ester Buchholz)說:「獨處是基本需求。」擔任精神科醫師、以及《美國心理治療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編輯的T‧拜倫‧卡拉素(T Byram Karasu)指出,要是獨處的時間不夠,可能會「讓很多身心壓力浮上檯面」。獨處對各年齡層的人來說都很重要,打從人一出生便是如此——獨處有助於增加信心、恢復精力,也帶給人發揮智力與想像力的契機。
訂閱:
文章 (Atom)